This feed does not validate.
In addition, interoperability with the widest range of feed readers could be improved by implementing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line 31, column 0: (11 occurrences) [help]
<site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33236058</site> <item>
line 45, column 0: (9 occurrences) [help]
<description><![CDATA[延續上次對於提領率、風險與護盾的研究和追尋,這一篇 Part 2,我先看了4% 法則作者 Will ...
line 212, column 0: (9 occurrences) [help]
line 212, column 0: (9 occurrences) [help]
line 212, column 0: (9 occurrences) [help]
line 466, column 0: (2 occurrences) [help]
<figure class="wp-block-embed is-type-video is-provider-youtube wp-block-emb ...
line 710, column 0: (8 occurrences) [help]
line 816, column 0: (2 occurrences) [help]
line 1545, column 0: (2 occurrences) [help]
line 1575, column 3: (2 occurrences) [help]
]]></content:encoded>
^
line 2717, column 0: (3 occurrences) [help]
<figure class="wp-block-gallery has-nested-images columns-default is-cropped ...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rss version="2.0"
xmlns:media="http://search.yahoo.com/mrss/"
xmlns:content="http://purl.org/rss/1.0/modules/content/"
xmlns:wfw="http://wellformedweb.org/CommentAPI/"
xmlns:dc="http://purl.org/dc/elements/1.1/"
xmlns:atom="http://www.w3.org/2005/Atom"
xmlns:sy="http://purl.org/rss/1.0/modules/syndication/"
xmlns:slash="http://purl.org/rss/1.0/modules/slash/"
>
<channel>
<title>終極邊疆 BLOG</title>
<atom:link href="https://blog.serv.idv.tw/feed/" rel="self" type="application/rss+xml" />
<link>https://blog.serv.idv.tw</link>
<description>在這個時代, blogging 就像是深呼吸一樣。</description>
<lastBuildDate>Sun, 28 Sep 2025 05:39:46 +0000</lastBuildDate>
<language>zh-TW</language>
<sy:updatePeriod>
hourly </sy:updatePeriod>
<sy:updateFrequency>
1 </sy:updateFrequency>
<image>
<url>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05/04/cropped-Me-at-Flickr_400.jpg?fit=32%2C32&ssl=1</url>
<title>終極邊疆 BLOG</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link>
<width>32</width>
<height>32</height>
</image>
<site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33236058</site> <item>
<title>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2)</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2/</link>
<comments>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2/#respond</comments>
<dc:creator><![CDATA[PipperL]]></dc:creator>
<pubDate>Tue, 30 Sep 2025 00:02:00 +0000</pubDate>
<category><![CDATA[FIRE.理財]]></category>
<category><![CDATA[4%法則]]></category>
<category><![CDATA[提領]]></category>
<category><![CDATA[理財]]></category>
<category><![CDATA[退休]]></category>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blog.serv.idv.tw/?p=8560</guid>
<description><![CDATA[延續上次對於提領率、風險與護盾的研究和追尋,這一篇 Part 2,我先看了4% 法則作者 William P. ... <a title="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2)" class="read-more"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2/" aria-label="Read more about 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2)">閱讀全文</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
<p>延續<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1/">上次</a>對於提領率、風險與護盾的研究和追尋,這一篇 Part 2,我先看了4% 法則作者 <a href="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b030200">William P. Bengen 的新書</a>,試著從裡頭的內容和退休去檢視我目前的提領方式。看看是否有特別要再留意的地方。然後連同 <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1/">Part 1</a> 裡頭提到的一些體會,一起揉進我未來的觀念和作法裡頭。</p>
<p>這篇文章會分成兩個大段落。第一大段是讀書心得,我會著眼在我比較關心的點 (如提領率、通膨、熊市應對等),第二大段是把我目前的提領方式放進來再檢討,相同的部分自己強化自信,不同的部分研究如何改變。然後連同 Part 1 所學到的點一起,形塑我接下來的提領計畫。基本大架構應該不變,只是在未來的十年內,隨時間這個維度在配置上會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跟著動態的調整。</p>
<p>時間還久,未來還有變數,我也會繼續學習,讓我摸著石頭過河吧。</p>
<span id="more-8560"></span>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第一大段:讀書心得:SAFEMAX上調至 4.7%</h2>
<p>Mr. Bengen 當年是以 4% 法則,成為 FIRE 族群退休提領的主流方式之一。而在新書 <a href="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b030200">A Richer Retirement</a> 中,則是把當年經典的 4% 法則延伸到兩個層次:</p>
<ol class="wp-block-list">
<li>通用 SAFEMAX 4.7% :在八個預設條件下,回顧歷史中最糟狀況下,找出最低的起始安全提領率:4.7%。這比當年4% 還高了一些。</li>
<li>個人 SAFEMAX:依照個人的需求,改變那八個條件,教你如何計算 (其實大部份是在查表),估算出屬於自己的SAFEMAX 數值。</li>
</ol>
<p>除了講解 SAFEMAX 跟那八個要素的關係,作者也提到了一些實作上可以調校的地方,以及他認為較關鍵或是不可控的因子。當然,面對這些不可控,他也提出了如何在退休中必要時動態調整計畫的方式。簡單來說,這本書的核心目的,是用可操作的框架,把「如何多花一點 (MAX)、但不跨越風險紅線 (SAFE)」試著找出來。</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SAFEMAX 的由來和八個要素</h3>
<p>通用 SAFEMAX 4.7%來自歷史最嚴苛的起點——1968/10/1 退休者。在相同的提領方式和年限等限制條件下,這個時間點退休的人是最吃虧的。而如果用預設的八個要素,包括提領方式、時限 (30年)、稅務、投資配置等等,(在歷史上) 要成功完成退休歷程 (30年)的話,初始提領比例最低會是 4.7% 。</p>
<p>這八個要素分別為:</p>
<ol class="wp-block-list">
<li><strong>提領方案</strong>:預設為 Cost-Of-Living Adjustment (COLA)。白話說就是第一年提某個資產比例 (ex: 4%),後續年份依通膨調整。這就是當年 4%法則的由來 aka 第一年提領4%總資產作為生活費。除了 COLA 法之外,書中也討論了其他提領法,如績效導向護欄、固定百分比、前期加重(Front-Loaded)等等。</li>
<li><strong>期限</strong>:預設為 30年。可想而知,如果要愈久 (例如 FIRE 族群需求為 40~50年),SAFEMAX 就會愈低。不過計算上可以看到隨著時間變長,SAFEMAX 的曲線會趨近水平。在單一變數的假設下,當期限從30延長至50年時,SAFEMAX會從約4.7%降到約4.165%。</li>
<li><strong>稅務因素</strong> (應稅/免稅):預設為免稅。作者有提到 PTR 的概念,對我而言太複雜了。我直接把稅務部份設定成支出項,避免過度複雜的計算。</li>
<li><strong>遺產</strong>目標:預設值為零 (die with zero)。想當然爾,如果最後想留一些遺產,SAFEMAX 就必須下修。</li>
<li><strong>資產配置</strong>:預設七類資產,包括五項股票,一項債,一項國庫券(等效現金)。比例 60%股、35%債、5%現金。書中有一章節討論股債比例,現金比例,以及五項股票的比例對 SAFEMAX的影響。</li>
<li><strong>再平衡</strong>頻率:預設一年一次。作者在2006年時認為再平衡頻率不用太高,間隔 12個月~75個月都可以。不過在本書中他已經修改他的說法。他建議若退休初期遭遇大熊市,延後再平衡(更「忍耐」)會較有利;若沒有遇上早期大跌,則可以較頻繁再平衡。作法上,每年年終再平衡是易執行且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差的辦法。</li>
<li><strong>超級投資人</strong>:預設為無 (不追求市場超額報酬),以被動型指數ETF (或基金) 為標的。但若自認可以取得超額報酬 (自認中年股神) ,該章節也討論了對SAFEMAX的影響。</li>
<li><strong>提領時間</strong>:年初、年終、或平均分配。預設是平均分配。可想而知,年終提領一定更好,畢竟有一整年的時間讓資產成長複利。</li>
</ol>
<p>除了這八個可以設定的要素外,作者也提了兩個重要的外在「不可控」變數:</p>
<ol class="wp-block-list">
<li><strong>通貨膨脹 (Inflation)</strong>:作者認為,通貨膨脹是退休人員的最大敵人,甚至比熊市還更具威脅。這是因為高通膨會永久性地推高年度提領金額,加速投資組合耗盡。</li>
<li><strong>股票市場估值 (Stock Market Valuation, Shiller CAPE)</strong>:退休當下的市場估值,會決定個人化 SAFEMAX 的起始點。我認為有點均值回歸的意味。當市場估值高 (過熱),意味著不久的將來會冷卻,甚至步入熊市。而因為退休初期就碰上熊市往往是致命的 (還有報酬順序風險),所以要保守一點,用低的 SAFEMAX 來開局。也就是說,當Shiller CAPE高(市場估值昂貴)時,通常預示著未來潛在的較低投資報酬率和熊市風險,從而導致SAFEMAX較低。相反,當Shiller CAPE低(市場估值便宜)時,SAFEMAX往往較高。</li>
</ol>
<h3 class="wp-block-heading">高 Shiller CAPE 難題:超出表格上緣時怎麼辦</h3>
<p>我試著在計算自己的 SAFEMAX 時,發現現在 (2025/9)的 Shiller CAPE 高達 39.95,已經超出書中提供查表法的範圍。不過作者在 13.1 和 13.5 都有提到 CAPE 過高時如何估算 SAFEMAX:</p>
<ul class="wp-block-list">
<li>13.1 提到了一個 Shiller PE Ratio = 44 的例子:在2000/7/1 退休,馬上經歷 2000 Dot Com 網路泡沫熊市,NASDAQ 下跌83%。 這位退休者還經歷 2008年 (金融危機) 、2020年 (COVID),以及2022年(標普500下跌了25% )等危機。而從過去22年的實際數字看起來,該退休者的 SAFEMAX 還大於 4.7% (作者說是 5.53%)。</li>
<li>13.5 提到近年來 CAPE 很高時,如何看待 SAFEMAX:作者認為退休投資組合的命運,往往在最初 10 到 12 年就決定了。因此,即便數據需要推估,這些投資組合的 SAFEMAX 值未來大幅變動的可能性也不大。在這樣的前提下,回顧從 1997/7/1 到 2001/7/1 間,有 17 位退休者的 CAPE 介於 32 到 44 之間。這些退休者的 SAFEMAX 沒有人低於大約 5.4%。所以「很有可能(但不是肯定)」SAFEMAX 可能會略低一些,但還不會低太多。</li>
</ul>
<h3 class="wp-block-heading">通膨才是最大的敵人</h3>
<p>作者認為,持續性高通膨比熊市更可怕。熊市會過去,通膨卻把每年的COLA提領永久墊高。1929–1932的大跌不致命,因為伴隨通縮;1970年代與1968起點之所以嚴苛,正是因為高通膨。尤其是退休初期就碰到強烈的通膨。</p>
<p>萬一碰到了,作者認為要「及早且果斷」下修提領金額,且要心理預期這些下修很可能是永久性的。我認為目前的動態提領應該可以因應這個部份 (如果碰到的話)。如果發現果斷下修提領金額不足以支撐生活,因為才在退休初期,就取消退休,回去繼續工作吧!</p>
<h3 class="wp-block-heading">資產配置的優化</h3>
<p>作者試著調整七類資產的不同配置,觀察對 SAFEMAX 的影響大小。這七項資產是:美股大/中/小/微型股/國際 (五項)、中期美國公債、與國庫券(現金)。結果顯示:</p>
<ul class="wp-block-list">
<li>股票配置在 46%–73% 之間,SAFEMAX 形成「高原」,彼此差異不大;典型平衡點約 60%股、35%債、5%現金。</li>
<li>在1993年的原書裡,作者使用股債兩種資產來配置:中短期美國政府債券(ITGB)(5–10年到期)和美國大型公司股票(LCS),如今變成7種資產配置,可以把 SAFEMAX 從 4.1% 提升至 4.7%.。這應該是 4%到4.7% 最大的改變。</li>
<li>略為傾斜小型/微型股,歷史上多數情境可進一步提升 SAFEMAX。 原因是因為小型股長期報酬較大型股高。但現在/未來是否還是這樣,我目前是保留。</li>
<li>現金建議保留約5%作為一年緩衝與情緒安定,但比例過高會拖累長期報酬與SAFEMAX。</li>
</ul>
<p>至於七類資產的比例何者如何最佳化?如果開後照鏡的話,每個時期都有最佳的股債比,可以看下圖:</p>
<figure class="wp-block-image size-large"><img data-recalc-dims="1" fetchpriority="high" decoding="async" width="850" height="1024" src="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Pasted-image-20250921181240.png?resize=850%2C1024&ssl=1" alt="" class="wp-image-8562" srcset="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Pasted-image-20250921181240.png?resize=850%2C1024&ssl=1 850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Pasted-image-20250921181240.png?resize=332%2C400&ssl=1 332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Pasted-image-20250921181240.png?w=1140&ssl=1 1140w" sizes="(max-width: 850px) 100vw, 850px" /></figure>
<p></p>
<p>簡單說:無法預測。<strong>這跟市場擇時進出一樣困難</strong>。所以看開一點:不要肖想了。</p>
<p></p>
<p>不過作者還是有一些建議啦! 例如上升滑行路徑。</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上升滑行路徑:從「越退休越保守」到「漸進更積極」</h3>
<p>過去 Bengen 曾檢討過「退休後逐步降低股票比例」的傳統,發現有害於 SAFEMAX;<br>後來 Wade Pfau and Michael Kitce 的研究指出若逐漸提高股債比,則對整體有利。作者也同意此觀點。隨著退休到中期,投資組合可以變得比較「積極/aggressive」。例如:減少現金/債券部位,投入股票部位。</p>
<p>在作者的計算中,這種方式對 SAFEMAX 大概有 0.1~0.2% 的幫助,聽起來好像不多?沒錯。<br>我認為主要的助益是在期末的資產。</p>
<p><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1/">上一篇</a>提到的 百零股債流,更是只有在退休初期配置部份現金,五年後就全部放回股市,且債券比例為零。</p>
<p>如果在中期後為了遺產考量,可以考慮這麼做。</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第二大段:針對我目前提領方式的檢討和調整</h2>
<p></p>
<p>看完了這本書,再加上Part 1的一些領會,我將目前自己的提領方式作了一些檢討和調整:</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提領比例:</h3>
<p>相對於書中所提到的 4.7% SAFEMAX ,雖然我目前的初始提領率 4% 是較小的 (較安全的),不過有兩個變數仍要留意:</p>
<ol class="wp-block-list">
<li>期限:因為 FIRE 的關係,我的預計退休期限比30年大很多,若依書中的方法估算,SAFEMAX 大概會是 4.165。</li>
<li>資產報酬率,書中提到七項資產中,五項股票資產的長期年化報酬率都在10~12%。我目前的資產必須 match 這樣子的報酬率目標,才能用 4.165 的 SAFEMAX 去估算。</li>
</ol>
<p>但書裡也有提到,目前並不是適用 4.7% 的史上最糟時期,所以說不定我的 SAFEMAX 會是在 5.x % 附近。<br>這樣看來,我目前的提領率應該是相對非常安全的。</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提領策略:</h3>
<p>目前使用的動態提領策略(Guyton-Klinger Method),並搭配個人化調整,已經是我目前想到最適合我的方式了。書裡除了 G-K 法之外,也提到一些其他的方式,但並不是我目前偏好/需要的作法。所以目前沒有修改的必要。</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資產配置:</h3>
<p>這個雖然跟提領方式無關,但讀了這本書的上升滑行路徑跟百零股債流之後,我會試著在退休期間逐步增加股票配置的比例。雖然我的目標不是要提升SAFEMAX,而是著眼期末的資產 (aka 遺產)。</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提領順序、護盾、和再平衡:</h3>
<p>書裡關於提領順序提到的不多,提到的只有「5%的現金配置可以在熊市資產大幅減損的期間讓報酬順序風險晚個一年發生」。這件事同時有客觀上的波動緩衝和心理上的情緒安定。對我而言,這就是護盾的概念。現在的我,對於收益護盾這個概念,已經有一些新的觀點。過去我注重的是「收益」的穩定(護盾),但現在我注重的是護盾本身,他提供的不必然是穩定的收益,而是對於其他資產部份的保護。這跟 CLEC 的十年現金桶概念是接近的。</p>
<p>但我目前認為CLEC 的配置不適合我。主要是因為 CLEC 為了補強10年現金 (占30%資產) 所缺少的曝險,配置了 QLD (2x QQQ )。當護盾開始作用 (熊市) 時,為了維持 Beta = 1.0,必須減持 QLD。此時還是會影響到核心部位 (保護的效力減弱);但如果不減持QLD,則整體風險會上升。在這個情況之下,很難同時達成「獨立護盾」與「風險可控」兩目標。</p>
<p>如果把現金部份與長期資產脫勾,整體的情況會比較單純一些。</p>
<p><strong>至於護盾的大小,我自己應該不會只配置一年份的護盾。雖然說當初是以五年為目標去規劃護盾,目前也規劃了五年份的護盾。但看過<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1/">百零股債流的想法</a>、上升滑行路徑、以及退休前10年定勝負的說法之後,我應該會隨著退休的時程,順其自然地降低護盾的部位。</strong></p>
<p>再平衡的話目前常態一年一次,若有大變化需要的話季初提領時可一併處理 (像因應今年4月的股災,6月底時我就作了一次再平衡,目前看來9月又會再做一次再平衡)。是否要根據退休初期的市場環境(例如是否有大熊市)來調整再平衡頻率,這個我目前沒有什麼想法。光是要判斷熊市是否來臨,可能就不只是一兩季可以判斷出來的事情了。</p>
<h3 class="wp-block-heading">大通膨時的對應方式:</h3>
<p>這個我目前還沒主動式的防禦措施,只能被動地等真正發生時,用動態提領的方式去作應對。</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未來還可以做/嘗試的</h2>
<ul class="wp-block-list">
<li>在年底再平衡時調整護盾的配置,符合目前我對於收益護盾的想法和期待。</li>
<li>在4~5年後試著製作自己的CWR (current withdrawal rate) 圖表,跟書中提到的範本比較。作為追蹤退休規劃執行成效的一個指標。</li>
<li>思考如何繼續統整/收斂目前的持股配置,避免報酬順序風險,同時趨向目標的配置。</li>
<li>建立或是找到一個服務,可以方便地整理分析、追蹤目前各部位資產的成績,並且快速計算再平衡。(雖然目前手動一年一次也不難)</li>
<li>留意是否有其他針對此書的看法或批評。</li>
</ul>
]]></content:encoded>
<wfw:commentRss>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2/feed/</wfw:commentRss>
<slash:comments>0</slash:comments>
<media:content url="https://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Financial_Review_with_book-e1757769351750.jpeg" medium="image"></media:content>
<post-id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8560</post-id> </item>
<item>
<title>期權ETF的看法與迷思:補充</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2/</link>
<comments>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2/#comments</comments>
<dc:creator><![CDATA[PipperL]]></dc:creator>
<pubDate>Mon, 22 Sep 2025 00:05:00 +0000</pubDate>
<category><![CDATA[FIRE.理財]]></category>
<category><![CDATA[LINE]]></category>
<category><![CDATA[MSTY]]></category>
<category><![CDATA[投資大師]]></category>
<category><![CDATA[高收益期權ETF]]></category>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blog.serv.idv.tw/?p=8534</guid>
<description><![CDATA[在這篇文章刊出後,竟然在文章中所提到的群裡引起了一些迴響 — 只是歪樓的有些嚴重: 有人開始獵巫, ... <a title="期權ETF的看法與迷思:補充" class="read-more"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2/" aria-label="Read more about 期權ETF的看法與迷思:補充">閱讀全文</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
<p></p>
<p>在<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這篇文章</a>刊出後,竟然在文章中所提到的群裡引起了一些迴響 — 只是歪樓的有些嚴重:</p>
<p>有人開始獵巫,猜測誰誰誰寫了這篇文;</p>
<p>有人以為我賠錢所以崩潰了… (呃… 有賠錢嗎? 有崩潰嗎?)</p>
<p>有人說他自己賺了錢,資本利得也成長,不懂我是在哪個平行時空; (呃… 我們倆個應該都是在四月那波買進就可以曬對帳單的時空。但在你自以為的時空中,你以為你會賺是因為期權ETF… 而文章告訴你,是因為原型股票漲了,而且你還少賺了…) </p>
<p>其實如果肯自己算一下 / 回測一下文中提到的作法和對應的數字,那麼對於文中所提到的迷思和要注意的事項,應該會更清楚才是。不過派對就是派對,群組和我,都只渡有緣人。是什麼緣,就看施主自己的造化了。</p>
<span id="more-8534"></span>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兩則影片:</h2>
<p></p>
<p>說到數字,在文章刊出後,我後續看到了兩部影片 (Youtube 真的知道我的喜好)。</p>
<p>這兩部影片都有提到期權ETF 這個工具的限制和迷思。其中一個用數字算給你看,另一個用實際的例子提醒你。</p>
<p>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著看一下影片。</p>
<p>影片1:<a href="https://youtu.be/3OP2_5ZoJ5I?t=1373"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不要再投資 MSTY !派息 ETF 資本衰退陷阱不可避免!教你一個更好的現金流策略<br /></a></p>
<figure class="wp-block-embed is-type-video is-provider-youtube wp-block-embed-youtube wp-embed-aspect-16-9 wp-has-aspect-ratio"><div class="wp-block-embed__wrapper">
<iframe title="不要再投資#msty !派息#etf 資本衰退陷阱不可避免!教你一個更好的現金流策略 #btc #bitcoin #investing #financialfreedom #retireearly" width="1162" height="654"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3OP2_5ZoJ5I?start=1373&feature=oembed" frameborder="0"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web-share" referrerpolicy="strict-origin-when-cross-origin" allowfullscreen></iframe>
</div></figure>
<p></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MSTY 的綜合回報是跑不贏它所追蹤的底層資產 (MSTR)</p>
</blockquote>
<p>作者同時也比較了 HOOY vs HOOD ,PLTY vs PLTR,NVDY vs NVDA ,TSLY vs TSLA ,都得到相似的結果。</p>
<p>這映證了我在文中說過的「當淨值上升時的狂歡party,其實付出的機會成本是大於原型股的。」</p>
<p></p>
<p>影片2:<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qDOzYo4CI"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S23EP40|高配息真的是財富自由?期權ETF的真相:現金流補充還是本金割肉?</a><br /></p>
<figure class="wp-block-embed is-type-video is-provider-youtube wp-block-embed-youtube wp-embed-aspect-16-9 wp-has-aspect-ratio"><div class="wp-block-embed__wrapper">
<iframe title="S23EP40|高配息真的是財富自由?期權ETF的真相:現金流補充還是本金割肉?" width="1162" height="654"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riqDOzYo4CI?feature=oembed" frameborder="0"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web-share" referrerpolicy="strict-origin-when-cross-origin" allowfullscreen></iframe>
</div></figure>
<p>影片中所提到的迷思,包括:</p>
<ol class="wp-block-list">
<li>回本率 100% 的迷思</li>
<li>提領率(配息率)高的迷思</li>
<li>配息是收入的誤解</li>
</ol>
<p>的確也是我觀察到,在狂歡派對中的人們,最常出現的迷思。針對這個期權ETF這個工具,影片的作者提出了可能的使用方式:現金流補充。</p>
<p>以影片中「小李的安心」 為例,犧牲一些財務效率,換取某個程度的心理安全感,也未嘗不可。</p>
<p>我要再次強調一次,<strong>工具本身真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工具的誤解,以及用片面的資訊去宣傳或美化這個工具</strong>。</p>
<p>如果我是小李的朋友,我會給他的建議是:在一個只要線上手機點點點就可以買賣股票的時代,如果買進了看好上漲的正股,然後定期提領,最終帳戶淨值/總提領資產還比對應的期權ETF 來得多。對需要現金流的小李,應該更有幫助。</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一個笑話:</h2>
<p>最後送讀者一個笑話,懂的就懂。</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某天,O爸跟管理員說:「欸!把這篇文章放在記事本!新人一進來,第一件事就是叫他看這篇文章!」<br />然後他還很驕傲地補一句:「沒有一個LINE社群像我們這麼大方,還幫他推播到Google搜尋第一頁!」</p>
<p></p>
<p>路過的小 IT 整個愣住。<br />心裡想,看文章沒問題啦,多一點流量,多一份功德。<br />但要是分不清楚<strong>搜尋引擎</strong>跟<strong>記事本點連結</strong>,還以為從記事本點連結就能「衝上Google排行第一頁」……</p>
<p>那是不是該自己寫個bot ,放在server端 24小時狂轟 127.0.0.1?<br />保證衝上第一頁!榮登第一名!<br />說不定還有機會入選 Google搜尋年度最紅網站 。</p>
<p></p>
<p>到時候,這世界還要SEO幹嘛?<br />所有SEO工程師隔天直接失業,全部改行去夜市賣雞排。</p>
<p>不,直接拿資遣費買進期權ETF,然後每個月看著「回本率」,躺平退休曬曬配息截圖就好了。</p>
</blockquote>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本篇文章會以摘要的形式附加在<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原始文章</a>之後。</p>
]]></content:encoded>
<wfw:commentRss>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2/feed/</wfw:commentRss>
<slash:comments>1</slash:comments>
<media:content url="https://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IMG_0321.jpeg" medium="image"></media:content>
<post-id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8534</post-id> </item>
<item>
<title>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1)</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1/</link>
<comments>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1/#comments</comments>
<dc:creator><![CDATA[PipperL]]></dc:creator>
<pubDate>Mon, 15 Sep 2025 00:04:00 +0000</pubDate>
<category><![CDATA[FIRE.理財]]></category>
<category><![CDATA[4%法則]]></category>
<category><![CDATA[CLEC]]></category>
<category><![CDATA[FIRE]]></category>
<category><![CDATA[提領]]></category>
<category><![CDATA[理財]]></category>
<category><![CDATA[退休]]></category>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blog.serv.idv.tw/?p=8516</guid>
<description><![CDATA[前陣子花了一些時間,研究自己在退休後的資產配置與提領方式,有沒有更進一步優化或是調整的地方。 我現在的設計是以 ... <a title="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1)" class="read-more"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1/" aria-label="Read more about 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1)">閱讀全文</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
<p>前陣子花了一些時間,研究自己在退休後的資產配置與提領方式,有沒有更進一步優化或是調整的地方。</p>
<p>我現在的設計是以 4% 提領法為核心,加上動態提領以及扯抗報酬順序風險的調整,每季(三個月)一次提領,並依狀況決定是否再平衡。過去的這段時間,接觸到幾種不同的投資/資產配置「流派」。今天並沒有要評論太多各流派的好壞,畢竟我相信每種作法或配置都有人可以賺到錢。我關心的是這幾種流派中關於退休後的資派配置和提領,各流派的看法和建議方式。試著在裡頭找出我目前作法的盲點、風險、以及缺陷,然後在後續進行調整。</p>
<p>這一篇 (一) 我會先說明一下我目前的作法,然後再分別看一下另外三種作法,分別是晨星對4%提領法的實證更新、近年挑戰傳統生命週期投資建議的研究(下稱「百零股債流」)、以成長資產和十年現金桶結合的 CLEC 作法 (下稱CLEC 流)。</p>
<p>如果你要找的是持續讓資產最大化的作法,那這一篇可能<strong>幫不了你</strong>。</p>
<p>如果你要找的是退休後怎麼提領/操作才能活得最久/風險最低/留下資產最多,那這一篇也不一定有標準答案。</p>
<p>但是你可以看看當一些 constraint 加諸在我身上時,我是怎麼思考的,包括因提早退休導致(等效)長壽風險 (超過40年)、因為在股市(相對)高點退休而產生(可能的)報酬順序風險,以及通膨和匯率對實際操作和未來配置的影響。</p>
<p>在此同時,我也還在讀 4% 創始者 William P. Bengen 的新書 「<a href="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b030200">A Richer Retirement: Supercharging the 4% Rule to Spend More and Enjoy More</a>」,在 (二) 我會分享我對該書的心得和想法。</p>
<p>好,讓我們開始吧:</p>
<p></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span id="more-8516"></span>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我目前的作法:4% + 動態提領 + 抗報酬順序風險</h2>
<p>從2025年初開始,我開始使用4% + 動態提領 作為退休提領的方式。動態提領參照 <a href="https://retire543.com/guyton-klinger-rule/">Guyton‑Klinger 的護欄思維</a>,然後加上針對個人個性和消費習慣的調整。全年提領額在年初訂定,按季提領後撥入生活戶頭。提領順序優先考慮流動性、交易成本與再平衡需求,先動用活存與低成長配息資產,避免觸及核心長期資產。每個月記帳,每一季檢討,鑑別出 must be 以及 nice to have 的開支比例,讓未來若有需要削減開支時,能夠訂立合理的上下限。</p>
<p>至於資產提領的順序在<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1/nomad-wk-39-financial-review-2024/">這一篇</a>的最後面有列出來,這是當時我認為可以比較可以抵擋報酬順序風險的方式。過去幾個月雖然有四月的股災,但是因為只有一下子,這個提領順位都還沒執行到最後一項,就已經符合該季的提領需求了。印象中最多到 6 (國內一般股票) 而已。</p>
<p>第一年的提領目前已經完成四分之三,目前提領的金額都還夠用。所以其實腦海裡還有另一個聲音:目前夠用就好,不用再檢討了。但是偶爾還是會焦慮一下,因為4% 離綠角的「3%偏安全、2.5%更安穩」,或是晨星2024 提的「起始安全提領率約 3.7%」都還有差距,更別提 CLEC 的2% (資產為年支出50倍) 了。尤其自己目前還在報酬順序風險的曝險範圍內,碰到今年四月那一波「對等關稅」的股災時,心裡還是會漏了一拍。所以碰到了機會,還是會想要看看其他人的想法是什麼。</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晨星的2024年退休收入報告:起始安全提領率約 3.7%</h2>
<p>晨星 2024 年的這一篇報告《<a href="https://assets.contentstack.io/v3/assets/blt4eb669caa7dc65b2/blta5c12d9c24fbea0c/6758954030b28053f1df2e4e/State_of_Retirement_Income_2024.pdf">The State of Retirement Income: 2024</a>》,在「30 年退休期、90% 成功率」的基準下,建議 2024 年的「起始安全提領率約 3.7%」。主要的原因是因為2024年算是個多頭的年份,當股票估值上升和固定收益率下降時,會導致未來30年股票、債券和現金的預期回報降低。 (預期會回歸)</p>
<p>報告中同時建議投資組合中持有20%至50%的股票,其餘則配置在債券和現金。</p>
<figure class="wp-block-image size-large"><img data-recalc-dims="1"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width="1024" height="506" src="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E8%9E%A2%E5%B9%95%E6%93%B7%E5%8F%96%E7%95%AB%E9%9D%A2-2025-09-13-213405.png?resize=1024%2C506&ssl=1" alt="" class="wp-image-8532" srcset="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E8%9E%A2%E5%B9%95%E6%93%B7%E5%8F%96%E7%95%AB%E9%9D%A2-2025-09-13-213405.png?resize=1024%2C506&ssl=1 1024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E8%9E%A2%E5%B9%95%E6%93%B7%E5%8F%96%E7%95%AB%E9%9D%A2-2025-09-13-213405.png?resize=400%2C198&ssl=1 400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E8%9E%A2%E5%B9%95%E6%93%B7%E5%8F%96%E7%95%AB%E9%9D%A2-2025-09-13-213405.png?resize=1536%2C759&ssl=1 1536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E8%9E%A2%E5%B9%95%E6%93%B7%E5%8F%96%E7%95%AB%E9%9D%A2-2025-09-13-213405.png?resize=2048%2C1012&ssl=1 2048w" sizes="auto, (max-width: 1024px) 100vw, 1024px" /></figure>
<p>比較有趣的是,報告中提到退休人士的支出會隨著時間調整而減少,因此可以提高安全提領率。假設30年期間和90%的成功機率,起始安全提領率可達到4.8%。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提領的目標年限變長(因為提早限休),在起始安全提領率不變(4%)的情況之下,應該會有更高的成功機率。</p>
<p></p>
<p>我所使用的「動態提領 Guyton‑Klinger 護欄法」也有在這篇報告中被提到,並且與其他的動態提領方式比較:</p>
<ul class="wp-block-list">
<li>Guyton‑Klinger 護欄在多數配置下能支援較高的起始率,但現金流波動較大;</li>
<li>RMD(以投組餘額/剩餘壽命計提)幾乎不會破產,但現金流波動最大;</li>
<li>另有「投組虧損隔年不做通膨調整」與「支出隨年齡緩步下降」等折衷方案,提高成功率同時維持一定的現金流穩定。</li>
<li>大多數彈性策略的終生提領金額都高於固定提領策略。固定提領方式會在30年時留下較多資產。</li>
</ul>
<p>讀完這篇後,我反思我目前的配置方式,寫下了以下幾點結論:</p>
<ol class="wp-block-list">
<li>目前的提領率若以2025年初的資產來看,成功率應該有九成。但九成對我來說可能還不夠,而且我要經歷更長的退休時間 (文中是用30年去算的,而我自己目標是設定40年)。如果照表的話,成功率九成,時間40年,股票比例 20~50%,則初始安全提領率在 3.1% 左右。</li>
<li>文中建議的股票配置是 20%~50%,以我目前的配置而言,股票的比例仍然偏高。但等到我讀了後面的兩個流派,卻又看到了截然不同的觀點。</li>
<li>台灣通膨較低,成功率應該會上升。</li>
</ol>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百零股債流:近乎全股票,僅以短暫現金/短債保護退休初期</h2>
<p>流派名字是我自己取的,讓我自己比較好記。簡單說,這個流派倡導的是 股債比 =100:0,只有在退休初期的時候例外。</p>
<p>這個流派的核心是這一篇起始於2023,一直到 2025 都還在修改的 paper :<a href="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590406">Beyond the Status Quo: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Lifecycle Investment Advice</a></p>
<p>一開始讀這篇時,心裡想的是「喔!又是另外一篇提出資產最大化策略的文章。」… 這我現在不是非常需要。但當我發現他提到退休初期配置了 27% 的等效現金/ 短期國庫券時,興趣來了。就好好地讀了下去。</p>
<p>這篇以效用最大化與壽命隨機模擬為基礎的paper,最大的爭議是對傳統「生命週期投資」或是一般我們對於股債配置的「常識」提出了質疑:人愈老,債券比例要愈高嗎? (aka 降低股票風險)。</p>
<p>作者提出的觀點很激進:<strong>近乎全股票,才是成功率最高的選擇</strong>。</p>
<p>這一點也帶來了許多不同觀點專家的批評。</p>
<p>當然以我的程度而言,還沒辦法論證雙方的說法何者有理,或是我到底比較相信哪邊。(真可惜這不是我的專業)</p>
<p>我有興趣的,是在作者是對的前提之下,另外兩個建議:</p>
<ul class="wp-block-list">
<li>國內 (美國): 國外 (美國以外) 的股票比例為 1:2。這是為了降低美國股票的波動帶來的風險。以一個外國人而言,這個建議我的確不用太擔心,只是我的比例換算後仍然沒有像作者所提1:2 那麼保守。</li>
<li>退休初期需配置 27% 的等效現金/ 短期國庫券,在5年後逐漸歸零,回歸全股票配置。作者的說法是為了應對退休前幾年開始執行 4% 提領時,規避可能的報酬順序風險。這 4% 的報酬順序風險會在5年內逐漸減少到可以被忽略的程度。我認為應該是因為資產的成長已經大於這5年內所提領的比例。這 27% 的效果就像是護盾一樣,只是比較需要的時間是在65歲退休的前五年。</li>
</ul>
<p>但作者也提到如果是提早退休者,這個避開報酬順序風險的期間可能就不是五年了。但是是多久,我不知道 <img src="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16.0.1/72x72/1f61b.png" alt="😛" class="wp-smiley" style="height: 1em; max-height: 1em;" /></p>
<figure class="wp-block-image"><img data-recalc-dims="1"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width="1162.5" height="1018" src="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Beyond-the-Status-Quo.Fig3_.png?resize=1162.5%2C1018&ssl=1" alt="" class="wp-image-8521" srcset="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Beyond-the-Status-Quo.Fig3_.png?w=1203&ssl=1 1203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Beyond-the-Status-Quo.Fig3_.png?resize=400%2C350&ssl=1 400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Beyond-the-Status-Quo.Fig3_.png?resize=1024%2C896&ssl=1 1024w" sizes="auto, (max-width: 1162px) 100vw, 1162px" /></figure>
<p>另外一個paper 中我關心的點,來自這份研究中的失敗機率。<br>根據這paper 的說法,<strong>研究中並未預設退休金在退休後的特定年數內會被提領完畢</strong>(跟之前我讀的20年或30年不同),而是使用了以下的設定:</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家庭在<strong>有生之年將財富耗盡的「機率」</strong>,被定義為「<strong>財務耗盡機率 (probability of financial ruin)</strong>」。</p>
</blockquote>
<p>這意味著,目標是讓退休金能夠持續到生命的終點,而不是在某個固定年限內用完。</p>
<p>那所謂的「有生之年」資訊,又是哪裡來的呢?</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該研究是基於以下方式來評估壽命:</p>
<ul class="wp-block-list">
<li><strong>性別特定的長壽風險</strong>:研究納入了美國社會安全局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SSA) 針對男性和女性在每個年齡的條件死亡機率數據。</li>
<li><strong>隨機決定的壽命</strong>:在模擬中,每個人的壽命是隨機決定的。</li>
<li><strong>以「最後倖存者」為準</strong>:對於一對夫妻而言,死亡年齡是指夫妻中<strong>最後一位倖存者去世的年齡</strong>。這表示模型考慮了長壽風險的不確定性。</li>
</ul>
<p>對於<strong>異性戀夫妻</strong>的基準情境,最後一位倖存者去世的年齡分佈如下:</p>
<ul class="wp-block-list">
<li><strong>平均年齡 (Mean age at death)</strong>:<strong>87.6歲</strong>。</li>
<li><strong>中位數年齡 (Median age at death)</strong>:<strong>88.9歲</strong>。</li>
<li><strong>5th百分位數</strong>:70.8歲。</li>
<li><strong>95th百分位數</strong>:100.0歲。</li>
</ul>
<p>這表明,研究涵蓋了廣泛的壽命可能性,從約70歲到100歲甚至更高,以模擬退休金耗盡的機率。</p>
</blockquote>
<p>也就是說,如果在65歲退休,這篇paper 的數據支持的是再支撐25年左右的生活。如果我要的是40年,那麼這篇paper 所提供的低失敗率 (6.7%) 只能參考參考。除非在65歲時我的資產不減損 (並隨通膨提高),這樣到65歲時我就進入這篇 paper 的守備區域了。</p>
<p>這意味著,即使我現在已經進行退休階段開始提領資產,我的資產配置仍然要有可觀的成長和績效。<br>這意味著,為了這可觀的成長和績效,我必須讓資產曝露在一定的風險之中。<br>當然,以這篇paper 的說法,股債比為零的資產配置,在傳統的眼光中已經是一個很高的風險了…</p>
<p>要不要這麼做,我還沒有答案,但這個念頭已經成功地引起了我的焦慮和貪婪了。</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CLEC 流 :相信QQQ 、曝險並成長、十年現金桶</h2>
<p>這一開始對我而言也只是一種追求資產成長的投資配置方式,起源是 Youtube 中 <a href="https://www.youtube.com/@clec168">CLEC 投資理財頻道</a>,雖然我對於「老師老師」的叫法沒什麼厭惡,但心裡自動升起一道防火牆,隔點距離觀察。</p>
<p>影片有點長,所以想節省時間的,可以參考<a href="https://vocus.cc/article/6773947ffd897800015a9c18">這一篇</a>的整理。</p>
<p>在這個流派中,資產被分成三塊:成長資產(QQQ or 00662)、槓桿成長(QLD or 00670L)與現金/短債(SGOV、BOXX、BIL、00865B)。這三塊配比的風險最好是 1~1.2 倍的 QQQ / 00662 風險。所以可能的配比有 4:3:3 或是 4:4:2。</p>
<p>而就我關心的退休配置和提領。這流派建議:</p>
<ul class="wp-block-list">
<li>資產到達50倍年支出再退休:提領率 2%</li>
<li>手上現金/貨幣基金要有10年份 (現金桶或是護盾的概念):用以對抗長期的熊市,並且相信QQQ 10年內會回來。</li>
<li>現金的回報太低,這部份欠缺的交給2倍槓桿QQQ (QLD),讓最終總和 Beta 值是一倍QQQ。</li>
<li>一年一次再平衡就好。如果要提領,可以考慮拿 00662 質借出生活費 (然後本金繼續在市場中滾),或是改買高配息 ETF。 這部份因為跟我目前的提領觀念相差太遠,所以我沒有進一步研究實作方式和風險。</li>
</ul>
<p>手上有10年份的等效現金 (現金桶),的確提供了非常強壯的護盾,不讓核心投資組合受到影響。但要達到這件事,要搭配兩個前提:</p>
<ol class="wp-block-list">
<li>2倍槓桿 QQQ (QLD) 的績效必須讓總合 Beta =1倍QQQ。這件事我是質疑的。雖然 Beta (系統性風險/波動) 可以用簡單的公式 (單一部份Beta * 比例)來計算,但<strong>實際上2倍槓桿的績效和報酬在中長期下,應該都不是一般指數的兩倍</strong>。有興趣可以查一下 槓桿衰減(Leverage Decay)或波動性損耗(Volatility Decay)。</li>
<li>提領率2% / 資產到達50倍年支出:以4%提領法而言,要退休 / FIRE 只要25倍。若 2% 的話要 50倍。這意味著可能要<strong>比預期晚 7~10年退休</strong> (而且還是在多頭的年份)。</li>
</ol>
<p>試想,如果我的提領率2%,那麼為什麼我不用傳統的股債法,既不用放那麼多的現金部位,還可以進一步降低退休失敗的機率?</p>
<p>可能的解釋是,CLEC 流即使退休,也不是進入退休狀態的「資產提領」,只是把 Beta 從 1.2 降到 1.0。終其一生,都還是在追求淨資產的成長。這並不是 die with zero,而是 die with Maximum. 而這成長的動力來源,都取決於 QQQ 這個指數。</p>
<p>把身家或對於世界成長的<strong>可能性押注在 QQQ (納斯達克100指數ETF) 的風險</strong>,我這邊就不展開了。就我有限的知識而言,的確看不出 QQQ 長期 fail / 長期向下的可能性。但我的確看過歷史上 QQQ 要回到前一波的高點,要花上超過10年的例子…</p>
<p>即使以我現在的階段,無法投入足夠的資金去實驗這個作法,但「拿長期現金桶 (護盾)來抵禦報酬順序風險,然後在這期間讓主要/部份資產放在可能的高報酬(同時曝露在更高的風險)」,也是可以參考的作法。如果把這個概念搭配上前面那個百零股債流,說不定我的資產配置還有其他更有效率 (也更高風險)的選項。</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中場休息:權衡之下的產物</h2>
<p>其實寫到現在, 我發現提領這件事,或是說 % 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些條件拉扯之下的權衡和循環。</p>
<ul class="wp-block-list">
<li>提領比例 (%) 過高,會讓資產消耗過快。</li>
<li>提領時間太長 (退休時間太長),會讓資產消耗光,提高失敗率。</li>
<li>若減少支出,可降低提領比例,但這樣子何必FIRE?繼續工作就好了。</li>
<li>若提高資產總值,可降低提領比例,但過去時光不復返,能把握的就是現在跟未來的資產。</li>
<li>若退休資產的門檻太高 (例如50倍),那麼 FIRE 的機會大大降低。甚至「提早退休」這件事只是看得到卻吃不到。</li>
<li>若讓未來的資產增長高於提領(形成不損耗),那麼前面提到的比例跟提領時間都比較不是問題。 (例如百零股債流的全股票配置)。</li>
<li>若要增長快報酬高,則需擔負更高的風險。對退休者而言,需要更大的現金桶當護盾。(例如 CLEC流 的10年現金)</li>
<li>當配置更高比例的現金,總資產的報酬就會降低。為了拉高報酬,只好再增加槓桿。又增加了風險。</li>
</ul>
<p>繞了一圈,拉扯來拉扯去,好像沒有讓人安心的答案/作法。</p>
<p>但搞不好,一開始傳統的作法,即使不是投報/資產最大化的最好作法,卻可能是最讓人安心的作法 (aka 情緒價值)。</p>
<p>這個之後等看完 William P. Bengen 的<a href="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b030200">新書</a> 再看看有沒有什麼收穫好了。</p>
<p></p>
<p></p>
]]></content:encoded>
<wfw:commentRss>https://blog.serv.idv.tw/2025/09/fire-withdraw-discussion-1/feed/</wfw:commentRss>
<slash:comments>3</slash:comments>
<media:content url="https://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Financial_Review_without_book-e1757769380971.jpeg" medium="image"></media:content>
<post-id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8516</post-id> </item>
<item>
<title>瀏覽網站時的幾個小工具分享</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2025/09/tools-shared/</link>
<comments>https://blog.serv.idv.tw/2025/09/tools-shared/#respond</comments>
<dc:creator><![CDATA[PipperL]]></dc:creator>
<pubDate>Mon, 08 Sep 2025 00:05:00 +0000</pubDate>
<category><![CDATA[電腦.網路]]></category>
<category><![CDATA[extension]]></category>
<category><![CDATA[facebook]]></category>
<category><![CDATA[firefox]]></category>
<category><![CDATA[iOS]]></category>
<category><![CDATA[shortcut]]></category>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blog.serv.idv.tw/?p=8297</guid>
<description><![CDATA[隨著坐在電腦前面寫文章看文章的時間變多,手邊也慢慢累積出一些小工具。挑幾個在瀏覽網站時我常用的小工具,分享給大 ... <a title="瀏覽網站時的幾個小工具分享" class="read-more"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tools-shared/" aria-label="Read more about 瀏覽網站時的幾個小工具分享">閱讀全文</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
<p>隨著坐在電腦前面寫文章看文章的時間變多,手邊也慢慢累積出一些小工具。<br>挑幾個在瀏覽網站時我常用的小工具,分享給大家。</p>
<span id="more-8297"></span>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FB – Clean my feeds: 自動隱藏臉書中的「推薦、贊助、追蹤」等廣告</h2>
<p>臉書 (不管是 app 或 網頁版) 常常會很好心地把一些「推薦、贊助、追蹤」貼文夾雜在feed 中,深怕你不知道這些好東西似的。一開始我還會耐心地點下「沒興趣 」或是「隱藏廣告」,後來發現這不是告訴臉書「我對廣告沒興趣」,而是告訴它「我對這則沒興趣,推薦其他的給我吧!」</p>
<p>還好,有一些小工具可以幫你隱藏掉。</p>
<p>首先,在你的瀏覽器 (我使用 firefox) 裡安裝 <a href="https://www.tampermonkey.net/">Tampermonkey</a> 這個套件,然後安裝 <a href="https://greasyfork.org/en/scripts/431970-fb-clean-my-feeds-5-02">FB – Clean my feeds (5.02)</a> 這個腳本。安裝完點進臉書,左下角有個拖把的圖示,點進去在「新聞動態消息」裡把「想要濾掉的項目」打勾,再按下儲存即可。</p>
<p>很不幸地,這個腳本因為太久沒更新,有一些「追蹤」的廣告已經<a href="https://github.com/zbluebugz/facebook-clean-my-feeds/issues/85">攔不下來</a>了。還好網路上有好心人<a href="https://github.com/trinhquocviet/facebook-clean-my-feeds/blob/simplified_ui/greasyfork-release/fb-clean-my-feeds.user.js">維護了一個更新的版本</a>,這個版本號為 5.02.01 的版本現在還堪用,只要把內容下載覆蓋就好 (ps. 關掉這個腳本的自動更新更好)</p>
<p>也因為這樣,現在我用 firefox 開 facebook 的時間變多了… 這意味著,我每週花在 facebook 上的時間又更少了 <img src="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16.0.1/72x72/1f61b.png" alt="😛" class="wp-smiley" style="height: 1em; max-height: 1em;" /></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iOS 捷徑: 移除網址裡的追蹤碼</h2>
<p>內嵌追蹤碼的長網址不但不美觀,還會誤導書籤收集的服務,判斷成不同的書籤。</p>
<p>目前 firefox 在複製網址時已經可以選擇複製乾淨連結。</p>
<p>我在 iOS 上也用捷徑做了一個類似的功能,在safari 西分享網址時就可以協助清掉追蹤碼。</p>
<p>目前先清掉常見的 utm 、 fbclid、跟 amp。</p>
<p>清完後可以複製到剪貼簿或是在 safari 中打開網址,接續後面的收藏/分享動作。</p>
<p>捷徑分享網址: <a href="https://www.icloud.com/shortcuts/6f20af3b38ab44afbeb70051621bae15">https://www.icloud.com/shortcuts/6f20af3b38ab44afbeb70051621bae15</a></p>
<figure class="wp-block-image is-resized"><img data-recalc-dims="1"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width="974" height="1024" src="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IMG_8035-974x1024-1.jpg?resize=974%2C1024&ssl=1" alt="" class="wp-image-8511" style="width:974px;height:auto" srcset="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IMG_8035-974x1024-1.jpg?w=974&ssl=1 974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9/IMG_8035-974x1024-1.jpg?resize=380%2C400&ssl=1 380w" sizes="auto, (max-width: 974px) 100vw, 974px" /></figure>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Copy Tab Title URL: 同時複製網址和網頁標題 (按照自己的格式)</h2>
<p>有時候看到不錯的網頁,要放進待讀清單,直接用 <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6/from-pocket-to-karakeep/">Karakeep</a> 收錄即可。但如果是要直接作為 Next Action 或是工作項目的參考資料 (例如到某某網址作某件事),那麼依我的作法,就會先丟到 InBox 裡並且快速給一個 Action 。</p>
<p>當只有把網址貼上去時,有時忙完回頭看還要從網址去猜這是什麼網站 (或是點進去看然後回想),這時候如果可以把網址的標題一起貼上就更清楚明瞭了。</p>
<p>在 firefox / Chrome 下,可以使用 <a href="https://github.com/k08045kk/CopyTabTitleUrl">CopyTabTitleUrl</a> 這個擴充套件。基本功能除了把網頁標題跟網址一起複製到剪貼簿外,還可以自定格式。例如符合 markdown 的 url 格式、符合 HTML 的 url 格式、符合 TODO list 的格式等等。甚至還可以自己加上一些個人常用的動作。</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content:encoded>
<wfw:commentRss>https://blog.serv.idv.tw/2025/09/tools-shared/feed/</wfw:commentRss>
<slash:comments>0</slash:comments>
<media:content url="https://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4/856050467346607298.jpeg" medium="image"></media:content>
<post-id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8297</post-id> </item>
<item>
<title>期權ETF的看法和迷思</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link>
<comments>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comments</comments>
<dc:creator><![CDATA[PipperL]]></dc:creator>
<pubDate>Mon, 01 Sep 2025 00:17:00 +0000</pubDate>
<category><![CDATA[FIRE.理財]]></category>
<category><![CDATA[LINE]]></category>
<category><![CDATA[YMAG]]></category>
<category><![CDATA[投資大師]]></category>
<category><![CDATA[高收益期權ETF]]></category>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blog.serv.idv.tw/?p=8466</guid>
<description><![CDATA[當初因為要找收益護盾,接觸了期權ETF,進而加入了某幾個LINE的投資群組,潛水看看這些橫空出世的理財大師是怎 ... <a title="期權ETF的看法和迷思" class="read-more"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 aria-label="Read more about 期權ETF的看法和迷思">閱讀全文</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
<p>當初因為要找收益護盾,接觸了期權ETF,進而加入了某幾個LINE的投資群組,潛水看看這些橫空出世的理財大師是怎麼運用這種財務工具。</p>
<p>待了幾個月,<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3/nomad-47-income-shield-ymag/">有了自己的理解</a>,看到群裡經歷過一些事件,包括年初的高點、<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7/2025q2-financial-review/">四月的大跌</a>、六到七月的回檔,以及一些用戶的爭議 (不同流派的挑戰、對迷思的討論和攻擊…),個人對這些說帖和操作手法以及有了一些看法:</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潛水在投資群裡的觀察:</h2>
<ol class="wp-block-list">
<li>先用高配息的圖卡把用戶引吸過來,然後導流去收費/會員。再回群裡 PUA 那些沒去收費群,領了配息花掉後發現淨值耗損其實是割肉的韭菜。<a href="#footnote-master-PUA">(^語錄1)</a></li>
<li>大師本人總資產很高,號稱賺了八位數,但細究後不是靠期權ETF。<a href="#footnote-master-earning">(^語錄2)</a></li>
<li>創了所謂的「減法投資」。跟一些的減法投資不同,指的是「透過配息的方式累積回本率100%」。</li>
</ol>
<p>這裡的回本率指的是「領的股息 / 原投入的金額」。面對本金變少淨值下降大於配息的現象,用回本率營造一個樂觀的未來:</p>
<p>「本金可能變少,但是回本達100%之後,領的全是多的」</p>
<p>但回本是否能到100%,靠的是現在配息金額/配息率去推算… (或是再打個折)</p>
<p>當股價/淨值只剩 40%,配息還會是現在這麼多嗎? 如果配息只剩買進時的40%,回本是不是要再更久? </p>
<p>如果回本到了100%,剩下的餘額/淨值可視為這段時間 (也許是2年,也許是5年)的總收益,換算成年化報酬率又會是多少呢? 用原型股會不會有更高的總收益呢?</p>
<p>如果把配息領出後當作現金流花掉,那多年之後 「回本100%」,這些「100%本金」其實是被自己花掉了,戶頭剩下的,只有「利息」。</p>
<p>這是不是割肉的另一種變形呢?可以想一想。</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期權ETF 作為退休現金流的迷思</h2>
<p></p>
<p>簡單說:</p>
<ol class="wp-block-list">
<li>「回本率100%」是會計幻術;你只是在割自己的肉。</li>
<li>把「期權ETF高配息」神化為「退休永動機」是危險的;其實原型股/原型指數是更好的選擇。</li>
<li>大師的常用話術:混淆「收入」與「提領」。</li>
</ol>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配息來自本金 (aka 割肉,高ROC):</h3>
<ol class="wp-block-list">
<li>號稱高配息後再自己投入,過程因為30%扣稅而使得整體資產下降,總報酬率小於零,這是一種割肉。</li>
<li>號稱高配息,自己領出後開心花掉了,留在戶頭裡的資產比之前少了,這也是一種割肉。</li>
</ol>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當淨值上升時的狂歡party,其實付出的機會成本是大於原型股的:</h3>
<ol class="wp-block-list">
<li>用期權ETF追蹤(看好的) 原型股,配息再投入期權ETF,但種種原因 (包括手續費/扣稅) 導致資產上漲幅度小於原型股漲幅…都選股了,卻放棄原型股的漲幅。</li>
<li>用期權ETF追蹤(不看好的) 原型股… 等一下,原型股你都不看好了 (aka 看空) 為什麼要去買進它? 只因為可以少虧損?</li>
<li>最近有人說先買期權ETF,然後用高配息去買大盤指數,可以資本配息兩相宜。但到底是兩相宜還是兩頭空呢?</li>
</ol>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把高配息當作是退休生活時的「收益/收入」,而不是「提領」:</h3>
<p>我覺得很危險的地方,是把高配息當作是退休生活現金流 (收入/收益) 的一種… (畢竟標語是「快樂退休生活不再是一個夢想!」)。 裡頭也不乏躺平/退休的人分享買了多少期權ETF ,每個月收到多少配息…</p>
<p>每次到了配息日就曬出網銀入帳的貼圖,或是一個裡頭裝了一疊鈔票的信封…</p>
<p></p>
<p>但這些被花掉的配息造成資產/淨值的減損,一旦被提起時,就會有另一說法浮出:「那就配息再投入啊!這樣就會有永動機了!」</p>
<p>稱之「固本培元」 Orz。 (其實白話說就是逢低再攤平,愈攤愈平。)</p>
<p>如果攤平之後,期權ETF繼續下跌,取而代之的說法會是…「那就把配息投入指數ETF… 」 (其實白話說:就是被扣30%拿回本金的部份後再投入指數ETF… 是的,就是一開始被嫌沒有或很少配息的指數ETF)</p>
<p>如果有人抱怨股息太少或淨值虧損太多影響生活/心情,回應就是「沒有叫你重壓,你要有現金在手可以逢低加碼或是生活。」 或是 「你為什麼一開始不做功課,要聰明選股啊!」</p>
<p></p>
<p>認真來說,這些表面上好像是「用期權ETF 作為(快樂)退休生活的(高額且穩定)現金流」(括號中是你以為的…),但實際上裡頭大部份你領出來花掉的,其實來自你的投資本金,而不是投資收益…</p>
<p>如果今天請退休族,把本金先存進某個定存戶頭裡,然後每月領出一部份花掉,一般人會想要「領愈少愈好」、「愈慢領完愈好」,這樣才能領的久;但如果換個說法「把『配息』領出花掉」,那麼追求「領愈多愈好」、「愈快回本愈好」,反倒成為群裡推薦的作法?</p>
<p></p>
<p>但群裡在狂歡派對的人們,尤其是帶群的管理者和大師,在你開心時倡導的是美好的想像,而在你看著淨值一直掉,回到群裡提問時則是PUA你,讓你以為都是自己的問題 (包括但不限於:沒做功課、不會選股、重壓、貪心、手上沒有更多的資金可以攤平、「加法投資/減法投資/加減投資」不會用、記事本的文章沒看完、老師的付費會員沒有加…)。如果他們沒意識到這其中的問題,那麼就不夠聰明;如果意識到卻不告訴你,任你掉進狂歡派對加PUA的循環,那就是…</p>
<p></p>
<figure class="wp-block-pullquote"><blockquote><p>常常工具都不是問題,問題在宣傳/運用工具的人…</p></blockquote></figure>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我目前的看法</h2>
<p>針對<strong>「退休生活的現金流」</strong>,我目前的看法是,期權ETF 離理財群組所倡導的美好還有非常非常非常遙遠的距離。以我自己的肉身嘗試,買進原型股(或ETF)然後定期賣出提領 vs 買進對應期權ETF然後領配息,前者剩餘的淨值較多。當然,這只是我單點的實驗,不一定適用所有的投資組合或是所有的投資區間。但如果我是一個退休的投資者,需要擁有退休生活的現金流,我會有能力未卜先知,找出某支期權ETF,並且預測他在某個區間內擁有打敗原型股的能力,然後在特定的時間點買進,在特定的時間點賣出,獲取配息和淨值兩者總和的最大值…</p>
<p></p>
<p>這是我想要(且有能力達到) 的現金流規劃嗎?</p>
<p></p>
<p>如果不是,那回歸到買進原型股(或ETF)然後定期賣出提領,是不是一個聽起來沒那麼花俏,但實務上更可行且持久的方式?</p>
<p>(其實這跟指數投資流派一樣,你以為平凡無奇不用傷腦筋,殊不知這比眼花撩亂的花式炫技還要有效…)</p>
<p>當然,如果<strong>一開始很清楚期權ETF 就是一種提領帳戶</strong>,那麼犧牲一些財務效率,換取某個程度的心理安全感 (當作是繳保費?),也未嘗不可。畢竟有些人只想安穩看到錢進帳,那麼即使長線總報酬輸了,他們可能仍覺得值得。</p>
<p></p>
<p>至於<strong>資產淨值成長</strong>,期權ETF我認為完全不適合。即使你找到某個原型股,確定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可以大漲,你也應該去買原型股享受那漲幅,而不是靠期權ETF搭配 DRIP 去承受高額的管理費、30%預扣稅、以及 cover call 先天對大漲的無能為力。</p>
<p></p>
<p>也就是說:<strong>對於追求退休現金流穩定度,或是極大化資產終值的人,期權ETF (這裡指 covered-call ETF) 在多頭或空頭周期都比原型股還差;把配息當收入等同於自行提領,且多付管理費與稅務摩擦。</strong></p>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我接下來的作法</h2>
<p>目前手上的期權 ETF 還沒有賣掉的打算,一方面我想觀察它再久一些,看看遭遇到不同市場氛圍時它的表現如何。另一方面它的確帶來了一些情緒價值 (只是自己理清後又消失無蹤)。</p>
<p>而一般的現金流需求,我目前還是用<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1/nomad-wk-39-financial-review-2024/">定期從資產提領的方式</a>。反正我的資產配置還沒完全從退休前轉到理想狀態,所以正好藉著提領順序賣出一些與未來配置不符的股票資產。</p>
<p>那期權ETF 對我而言呢?是不是有收益護盾的效果? 這個問題目前看起來好像沒有,又好像有,我還要繼續觀察…</p>
<p></p>
<p>還是說 <strong>收益護盾 其實只是個迷思</strong>?</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後續 (2029/9/22更新):</h2>
<p>文章發出後,在原文提到的群組引起了一些討論,不過有點歪樓。其實,若能自行計算並檢驗文中提到的數字,便能更清楚理解相關迷思與風險。但多少人做了?我不知道,反正佛渡有緣人。</p>
<p>後來我看到兩部相關影片,也提供了值得參考的觀點:</p>
<p>一部影片<a href="https://youtu.be/3OP2_5ZoJ5I?t=1373"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示範了期權ETF在回報率上往往不如其追蹤標的</a>,用MSTY、PLTY、NVDY、TSLY 等常見的熱門ETF,印證了「派對狂歡其實付出更大的機會成本」的結論。<br>另一部影片則<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qDOzYo4CI"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解釋了幾個常見的迷思</a>:如回本率100%、高配息率的迷思,以及把配息等同於收入的錯誤認知。</p>
<p>還是一句老話:<strong>工具本身不是問題,誤解與片面宣傳才是。</strong></p>
<p>最後,附上一則前陣子看到的笑話,某個「從社群記事本點連結就能衝上Google第一頁」的自以為,如同對投資工具的錯誤幻想,再怎麼努力也只是緣木求魚…</p>
<p>全文請見:《<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2/">期權ETF的看法與迷思:補充</a>》</p>
<p></p>
<p></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3 class="wp-block-heading">Footnotes:</h3>
<details id="footnote-master-PUA" class="wp-block-details is-layout-flow wp-block-details-is-layout-flow"><summary>語錄1:PUA語錄</summary>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不懂就買,是你自己的問題」<br>「我沒有叫你買哪一檔,然後到處講看我的圖卡買的」<br>「折磨你只是剛好」</p>
</blockquote>
<p></p>
</details>
<details id="footnote-master-earning" class="wp-block-details is-layout-flow wp-block-details-is-layout-flow"><summary>語錄2:出國玩了幾個月,就賺了八位數…</summary>
<p></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比如說,這次出國玩快3個月,都沒玩台股,回來還是多快8位數」</p>
<p>…<br>「感恩台GG 讚嘆台GG」</p>
</blockquote>
</details>
<p></p>
]]></content:encoded>
<wfw:commentRss>https://blog.serv.idv.tw/2025/09/options-etf-myths/feed/</wfw:commentRss>
<slash:comments>13</slash:comments>
<media:content url="https://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8/img_0146.jpg" medium="image"></media:content>
<post-id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8466</post-id> </item>
<item>
<title>公投綁大選:程序正義、審議品質與公民參與的政治算計</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2025/08/referendum-date-issue/</link>
<comments>https://blog.serv.idv.tw/2025/08/referendum-date-issue/#respond</comments>
<dc:creator><![CDATA[PipperL]]></dc:creator>
<pubDate>Mon, 25 Aug 2025 00:23:00 +0000</pubDate>
<category><![CDATA[政治]]></category>
<category><![CDATA[公投]]></category>
<category><![CDATA[公民投票法]]></category>
<category><![CDATA[立法]]></category>
<category><![CDATA[立法院]]></category>
<category><![CDATA[黃國昌]]></category>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blog.serv.idv.tw/?p=8482</guid>
<description><![CDATA[2025 這一波由公民發起的罷免案,第二批的投票在上週末告一段落。不過這不是我今天關心的話題。8/23 有一案 ... <a title="公投綁大選:程序正義、審議品質與公民參與的政治算計" class="read-more"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8/referendum-date-issue/" aria-label="Read more about 公投綁大選:程序正義、審議品質與公民參與的政治算計">閱讀全文</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
<p>2025 這一波由公民發起的罷免案,第二批的投票在上週末告一段落。不過這不是我今天關心的話題。<br />8/23 有一案公投,稱之「重啟核三公投」,題名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結果同意>不同意票,但因未過500萬票的門檻,<a href="https://www.twreporter.org/a/referendum-to-restart-maanshan-nuclear-power-plant-result">公投未過關</a>。</p>
<p>這也不是我今天想談的。</p>
<p>我想談的,是在公投結果出爐的記者會上,台灣民眾黨黨主席<a href="https://www.twreporter.org/a/referendum-to-restart-maanshan-nuclear-power-plant-result">黃國昌所談到關於公投法的修法</a>:</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這次公投在沒有綁大選的情況下,投票率僅約3成,導致同意票沒能達到門檻,這是2019年民進黨修《公投法》把公投與大選脫鉤,把公投關入鳥籠的後果,「下個會期民眾黨會推動《公投法》修法,打破鳥籠公投,實踐主權在民的精神。」</p>
</blockquote>
<p>週六晚跟週日花了一點時間作功課後,我對於公投投票日的修法爭論,有一個愈來愈強烈的感受:這不只是日期條文的選擇,而是三種價值的拔河—— 程序正義、審議品質、以及公民參與。</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p>其實國民黨在<a href="https://dataly.openfun.app/collection/item/bill/202110127950000">今年五月就已經提案要翻盤</a> (改回公投綁大選)。這次黃國昌表態要推動把公投「綁回大選」,把這場原來沒有多少人關心的攻防重新推上檯面。問題在於,他這次的推動究竟是附和<a href="https://dataly.openfun.app/collection/item/bill/202110127950000">國民黨主張的公投綁大選</a>,還是回到2021時代力量<a href="https://lawtrace.tw/law/compare?source=bill:1100707070200100">提過</a>的「綁大選」? (可是他現在已經在民眾黨了… 民眾黨的版本不是這樣)</p>
<p>到底是是「理念(利益)一致的合作」,抑或只是路線剛好一致,又或者是還有其他考量? 這些現在尚未知曉的答案,未來自會牽動制度設計與政治現實的不同盤算。</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span id="more-8482"></span>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現行法制與立法理由:為何固定「八月第四個星期六」、兩年一次</h2>
<p>2019年修法後,《公民投票法》<a href="https://lawtrace.tw/law/single/04106:04106:2019-06-17-%E4%BF%AE%E6%AD%A3:27">第23條明定</a>「公民投票日定於八月第四個星期六,自中華民國一百十年起,每二年舉行一次;公民投票日為應放假日」——這是今天所有討論的基準線。該次修法的<a href="https://dataly.openfun.app/collection/item/bill/1080507070200300/related-document#%E7%AC%AC%E4%BA%8C%E5%8D%81%E4%B8%89%E6%A2%9D">立法理由說明</a>:</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一、為保障國民行使公民投票直接民權之權利,應固定公投日期,以利人民參與及主管機關規畫辦理;另考量我國選舉係二年一次,為使公民投票得有理性討論之時間,爰規定公民投票每二年舉行一次以錯開選舉年。<br />二、公民投票為國民直接民權之行使,為憲法所保障,爰明定投票日為放假日。</p>
</blockquote>
<p>其中「錯開選舉年可留下理性討論的時間」,其實是<a href="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55875">對2018年九合一選舉加10案公投的反省</a>:投票時間過長 (到半夜)、選務失序、議題混戰、假訊息紛擾,甚至選務人員過勞的集體記憶。</p>
<p>但這個作法,副作用就是投票率低,使得公投案通過的機率更低。這對當年在野且立法院少數的國民黨而言,是不樂見的。這引發了2019年修法時最大的爭議:程序。</p>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2019年修法程序爭議:</h2>
<p>2019年修法留下的最大陰影,是程序正義。2019年5月17日法案提出一讀後,法案「當日即交付黨團協商」。在未進委員會 (還記得<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1/nomad-wk-40-ly-budget/">委員會中心主義</a>嗎?)、未開公聽會的情況之下,<a href="https://lawtrace.tw/law/history/04106?source=bill:1080507070200300&version=04106:2019-06-17">一個月後 (6/17) 進黨團協商</a>,當日院會三讀表決通過。</p>
<p>為什麼沒有進委員會、沒有開公聽會?民進黨在<a href="https://ppg.ly.gov.tw/ppg/PublicationBulletinDetail/download/communique1/final/pdf/108/63/LCIDC01_1086301_00010.pdf">黨團協商時聲稱</a>是國民黨「不讓委員會審查,兩次都被你們擋住沒辦法開。」(但我找不到這所謂「沒辦法開」的資料);國民黨則指稱「是民進黨霸道,直接逕付二讀。」</p>
<p>就公報紀錄而言,的確沒有進委員會好好地討論,凝聚共識,就丟到黨團協商和院會三讀,用強力表決的方式通過了。如果這個法後續出了什麼問題,鍋就是在當時的立院多數 — 民進黨身上。</p>
<p>無論當時的政治動機如何,我認為今天的若有任何修法,更需要<strong>回到委員會中心主義、開足公聽會等程序,否則爭議只會升級</strong>。但以2025的立院現況,在藍白多數的情況之下,未來要推動「公投綁大選」,會不會把程序正義放到一邊,重蹈當年民進黨霸道的作法,靠三讀表決?甚至加入被藍白濫用的新招,靠臨時動議,甚至靠臨時再修正動議這種最高機密來推動?目前尚且未知。</p>
<p>我等著看。</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當年三讀時的倡言:脫鉤的理念與反方的警訊</h3>
<p>許多法案沒有絕對的對或是錯,所以當我們看<a href="https://ppg.ly.gov.tw/ppg/PublicationBulletinDetail/download/communique1/final/pdf/108/63/LCIDC01_1086301_00003.pdf">院會三讀時立委關於此議題的發言</a>,可以用心去思考雙方的論點和出發點。</p>
<p>例如尤美女委員發言時主張,公投是直接民主、人民自己作主,前提是能獨立判斷且議題須經充分討論;與選舉綁一起,容易變成民粹動員,2018年的混戰已是前車之鑑。</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尤委員美女:(18時16分)主席、各位同仁。公投法一定要修正!何以需要修正?何謂公投?公投就是直接民主,直接民主即人民直接作主!人民要直接作主,必須是人民能獨立判斷,且所提之公投內容須經充分討論與溝通,經大家思辯後做自己的決定,這才是真正公投!非常遺憾,上一次修改公投法時,因為從鳥籠公投至完全釋放,致使2018年的公投案一下子冒出十個,讓很多人對公投內容完全不清楚,甚至人云亦云。加上時間短暫,也造成很多人無法充分掌握訊息,進而假訊息瀰漫。如要讓公投能真正回復直接民主,人民自己作主,且對於所提出的公投案能充分進行溝通、討論,並絕對公開資訊以防止假訊息,那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讓公投與選舉綁在一起!為何?因為當公投與選舉綁在一起時,就會變成民粹而非民主,這點從2018年的公投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p>
<p>瑞士是全世界最早實施直接民主的國家,他們就是將公投與選舉分開,同時限制一年只能有四次公投,每一次只能三案,每一案均必須經過充分討論與辯論,並透過這樣的說服過程來讓公投通過。</p>
<p>為了讓公投回到真正的人民作主,由人民自己決定,就必須讓公投與選舉脫鉤,同時增加、拉長提案時間、審議時間及辯論時間,使人民得以真正討論、辯論,進而讓所有資訊公開。在2018年的公投裡,政府列出非常詳細的說明,試問有幾人看過所謂的公投說明書?又有幾人看過公投公告?甚至連公投都已經通過了,還有很多人搞不清楚狀況,包括同婚案還在講政府違背公投的民意,這就是目前荒腔走板的公投,所以公投法必須要修,謝謝。</p>
</blockquote>
<p>李俊俋委員強調,公投應有獨立空間,避免被選舉干擾;並引國際例證指出瑞士等國家將公投與選舉分開,</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李委員俊俋:(18時25分)主席、各位同仁。我們今天討論的是蔣絜安委員的版本,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本來就是人民基本的權利,而我們也有不同的規範。選舉、罷免規範在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創制、複決規範在公投法;選舉、罷免、創制、複決都是人民的基本權利,我要自己行使權利,我不希望被偽造,這就是原來我們提出必須要有身分證明的原因,因為去年的三個案子,國民黨統統是偽造,包括百分之三十幾都是偽造的,連死人都可以連署;今年張麗善的提案仍然是偽造,連第一階段都沒有通過,這就是要身分證的原因,但是後來我們希望大家不要誤解,所以把這一條拿掉了。</p>
<p>事實上,今天公投修正的重點只有兩個,第一是調整公告及審議時間。過去公告時間只有28天,內政部戶政機關根本來不及審核,現在我們把它延長為60天,讓大家有更長的審議時間、更長的討論時間,才能真正了解公投內容是什麼。</p>
<p>第二是所謂公投脫鉤的概念。我們剛剛說得非常清楚,選舉、罷免、創制、複決都應該在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大家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所以不應該有其他案子來干擾他獨立行使權利,也不應該變為政治動員的工具。去年的10個公投案,很明顯已經都變成政治動員的工具,所以我們現在主張公投應該跟大選完全脫鉤,每兩年舉行一次,所以就是一年選舉、一年公投。</p>
<p>有國民黨同仁表示世界上沒有人這麼做,我要告訴大家,瑞士是大家討論公投最多的國家,瑞士一年有4次公投,但是他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文,就是公投不跟大選綁在一起,這就是瑞士的規定。其他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丹麥、瑞典、奧地利、希臘、加拿大及澳洲,統統都是公投和選舉分開,包括所謂的丹麥,原來是合在一起,現在因為調整,也把公投和選舉分開,所以公投和選舉應該分開,讓大家有獨立的空間,獨自判斷選舉時要選舉誰,而在行使公投時,也可以對公投議題表達意見。我們認為,選舉、公投分開,人民才能獨立行使創制權、複決權,這就是我們要把公投跟選舉分開的原因。</p>
<p>剛剛國民黨的朋友還提到我們很多的前輩,其實有關公投的進程,1993年蔡同榮委員就開始提出公投案,但經過10年努力,好不容易在2003年通過公投法,但當時國民黨用非常高的門檻把它綁住,變成一個鳥籠公投;又經過十幾年努力,我們終於在2017年把這個鳥籠公投拿掉,降低了門檻,讓人民拿回他們的創制、複決權,這才是真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接著2018年我們實施公投,發現10個公投案出現太多問題,現在我們就必須共同面對來解決問題,就在這一次我們來修法,要修改哪些重點呢?一個就是延長公告跟審議的日子,一個就是公投和選舉脫鉤,這樣才真正讓人民有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之權,才是維護公投的權利,也才是照顧臺灣的民主。謝謝大家。</p>
</blockquote>
<p></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李委員俊俋:(19時39分)主席、各位同仁。這幾天香港的情形告訴我們,民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必須靠我們努力的爭取、努力的維護。蔡同榮先生在1991年就提出公投法,但是經過十幾年的奮鬥,才於2003年在立法院通過公投法,當時國民黨把公投視為洪水猛獸,所以加上了一個鳥籠,就是公投的門檻特別高。從2003年到2017年,我們面對的是所謂的鳥籠公投,我們希望降低門檻,林義雄先生在千里苦行的時候,請問國民黨的朋友到底在哪裡?他們只會在旁邊訕笑,對民主政治沒有付出一點代價。但是,在2017年終於把門檻降下來了,我們發現非常多的問題跑出來,為什麼?因為受太多其他因素影響,特別是政治利益的獲取,然後沒有辦法專心討論公投的相關議題,所以我們發生在19天辦了50場電視辯論會,辯到後來,大家都不知道在辯什麼,也因此,大家沒有辦法充分了解公投議題到底是什麼?公投要討論的內容到底在哪裡?到底要投贊成票或反對票我也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p>
<p>所以今天不是很簡單的把林義雄、蔡同榮拿出來,然後說民進黨怎樣怎樣,我要告訴大家過去的情形,2008年1月2日連戰說公投絕對不能綁大選,公投綁大選就是混亂,就是渾水摸魚,所以我們絕對不能綁大選。2008年5月,馬英九說我們一貫主張公投不能綁大選,當時附和的不是賴士葆嗎?不是費鴻泰嗎?不是林德福嗎?所以現在的問題在哪裡?公投發生的問題,就是沒有辦法讓人民專心對公投議題充分的了解、對公投真正產生的問題表達個人的意見。</p>
<p>剛剛曾銘宗委員說如果有緊急事件怎麼辦?緊急時很簡單啊!如果有緊急的問題,本來就是立法院要解決,這是我們立法院的責任,因為創制、複決公投,只是補足代議政治的不足,如此而已嘛!難道你們不負起責任,統統交給公投就好了嗎?我告訴曾銘宗委員,你剛剛一再提及瑞士,瑞士一年有4次公投,但是瑞士現在的公投案已經排到2037年了,瑞士也從來沒有喊說公投案沒有辦法解決臨時問題怎麼辦?因為他們仍然有代議制度可以解決真正的問題。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是,公投是人民的創制、複決權,這是人民的基本權利,我們要予以保障,但如果有人為了政治利益,而把真正的創制、複決權抹殺掉,只為了獲取政治利益時,這時候我們就要充分保障所有乾淨的空間,讓人民可以繼續行使他們的創制、複決權,所以我們在這個提案要求每兩年一次,一年公投、一年選舉,這樣就不會造成混亂,也才能夠充分讓大家行使他的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這才是人民真正要的民主,讓我們把權利還給人民吧!謝謝!</p>
</blockquote>
<p>吳志揚委員則直言,第23條把「應綁」改為「不應綁」,形同「鐵籠公投」,將使通過機率更低,也增加成本與民眾負擔;且若中間發生重大急迫議題,兩年一次的硬性安排難以回應。</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吳委員志揚:(19時32分)主席、各位同仁。第二十三條即所謂的鐵籠公投條文,也是最有問題的一條!各位,我們爭了多久,花了多少精神才終於爭到公投綁大選,為什麼?因為當公投不綁大選時,通過機率實在太低了!也許大家會抱怨去年選舉時公投案太多,我認為這是技術問題;既是技術問題那就可以克服,但政府無能克服,怎可反過來限制人民的公投權?這是大家爭老半天才爭得的,為何現在要改?只因選舉結果對民進黨不利?這樣就要改嗎?而且這條越修越離譜,本來是「應」綁大選,後來我們聽到行政院版要改為「得」,把「應」改為「得」,差很多!所謂「得」,就是「得」與「不得」皆可,所以我們質疑將完全被中選會主委操作,凡利於執政黨者就綁在一起,不利於執政黨者就不綁在一起,這樣已經夠離譜了!現在卻變成絕對不能綁在一起,更離譜,將「應」綁大選變成「不應」綁大選,而非「得」綁大選,是不是越往回頭路走呢?所以我們才會說鳥籠變成鐵籠,鳥已經在籠子裡生悶氣了,已經失去自由了!</p>
<p>各位,這條絕對不能通過!這條一旦通過,將會產生很多後遺症,除非從公投門檻或從其他方法著手擬出配套,否則此舉無異於閹割並沒收民眾的公投權!再者,剛剛曾委員也講到,二年舉行一次就會累積到一定量,這會是多大的量!況且每辦一次選舉、每辦一次公投都要花費大家的納稅錢,這樣不就變成每年都在選舉、每年都在公投,不是更增加大家的負擔?而且硬性的規定每兩年舉辦一次,那在這兩年期間如果碰到重大的、緊急的、人民急著想要的事情,難道一定要等到兩年後才能進行討論跟表決嗎?所以我們堅決反對!</p>
</blockquote>
<p>要我說,我覺得正方的主張和反方的顧慮聽起來都蠻有道理的。</p>
<p><strong>正方的主張</strong>:</p>
<ul class="wp-block-list">
<li>避免選民注意力被選戰淹沒,提升議題理解品質。</li>
<li>降低投票作業複雜度、緩解選務壓力。</li>
<li>降低政黨動員挾持議題的機率,讓公投回到議題本身。</li>
<li>給予充分審議時間,對稱資訊與理性辯論。</li>
</ul>
<p><strong>反方的顧慮</strong>:</p>
<ul class="wp-block-list">
<li>會降低投票率、損及代表性。</li>
<li>增加選務成本與人力負擔。</li>
<li>議題討論熱度不足、媒體關注度降低。</li>
<li>選民便利性下降,特別是偏遠或忙碌族群。</li>
<li>政治動員效果減弱,削弱公投的政治回應力。</li>
</ul>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目前檯面上各黨的版本</h2>
<p>其實從 2019 之後,檯面上各黨都有再次提出新的提案,要修改 2019版的公投法。這部份在LawTrace 可以<a href="https://lawtrace.tw/law/history/04106?version=04106:11-progress">看得到</a>:</p>
<h3 class="wp-block-heading">國民黨:</h3>
<p>國民黨2025/4 再次推動<a href="https://ppg.ly.gov.tw/ppg/download/agenda1/02/pdf/11/03/13/LCEWA01_110313_00029.pdf">把公投改綁大選</a>:「主管機關應於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一個月起至六個月內舉行公民投票,該期間內有全國性選舉時,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台灣民眾黨</h3>
<p>台灣民眾黨在2021/9/17<a href="https://ppg.ly.gov.tw/ppg/download/agenda1/02/pdf/10/04/01/LCEWA01_100401_00013.pdf">曾提修法</a>,主軸在釐清「憲法修正之公民複決」是否受公投法適用,並為疫情、天災等不可抗力提供延辦依據;對第23條亦主張「固定公投日」但排除憲法複決與兩年一次的限制,方便修憲複決與大選期程配合。至於2024/10/11 另有<a href="https://ppg.ly.gov.tw/ppg/download/agenda1/02/pdf/11/02/04/LCEWA01_110204_00048.pdf">提案</a>,但較集中於第21、43條,未觸及第23條的投票日。</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時代力量</h3>
<p>時代力量在<a href="https://ppg.ly.gov.tw/ppg/download/agenda1/02/pdf/10/04/01/LCEWA01_100401_00011.pdf">2021/9/17的版本</a>,可以看出來在公投日期的立場上,一樣是綁大選的。</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2021 的社會集體選擇</h3>
<p>2021年四案公投中,「公投綁大選」一案不同意票高於同意票,未通過。這個結果可被視為<a href="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1-referendum-result">當時社會對「維持脫鉤」的支持</a>。當然,公投不是不可逆的神諭;但任何要逆轉這個近期表態的立法,都必須在正當性上提出更強的理由,回答「為什麼現在需要不同的安排」。</p>
<p></p>
<p>若將黃國昌當前的「推動修法公投綁大選」話語置於此光譜上,他可能有兩種路徑:(1)和國民黨版本合作,全面改回綁大選;(2)把他曾身處的時代力量版本「帶到」民眾黨來(畢竟他現在是黨主席了),未來民眾黨會改變過去的提案,以黃國昌的版本為主。但是是融合還是覆蓋(overwrite),就難說了。</p>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制度的選擇:公投是「思辨選擇」還是「即時喜好」?</h2>
<p>公投這個工具,到底是為了「公民社會經過長期思辯後對議題的看法和選擇」還是 「公民面對議題時當下的喜好選擇/民意展現」?<br />這並不是二選一,也許兩者都可以。</p>
<p>但在立法時,這個定位問題,解釋了為何不同人會對「綁或脫」做出完全相反的選擇。</p>
<p>如果把公投視為彌補代議政治不足的「深思機制」,那麼延長審議、控管頻率、避免政黨挾持,就成為設計這個制度上,優先要考慮的地方;若把它視為突破政治僵局的「民意展現」,那麼提高參與率、借力選舉熱度,聽起來就合理多了。</p>
<p>台權會等公民團體<a href="https://www.tahr.org.tw/news/2385">長期主張前者</a>,曾經明確要求把第一階段審查期延長至四個月、必要時補正兩個月,且公投案成立後給6到12個月的審議期,並引入影響評估與官方中立意見書,避免倉促成案與失衡資訊。這個作法的用意是,給予充足的時間讓社會有足夠的時間溝通、各抒己論,然後在理性且沈澱的情況之下,作出自己的選擇。此時要搭配的當然就是「兩年一次」+ 「公投不綁大選」。當然副作用就是「不夠即時」+ 「投票率低」。</p>
<p>而我的看法是,投票率低的解法,不應該是用綁大選這種容易變為激情對立選邊站的方式。而是要用其他的方式增加公民對此議題的關注,進而讓他們願意出門投票。如果用「對決」的方式把人帶到投票箱,當他們腦子一熱投下那張公投票時,這還是原先所想要的「深思機制」嗎?</p>
<p>從另一個制度設計的定位來看,如果公投的目的是要了解選民對議題的即時喜好,怎麼辦? 此時制度設計當然就要「綁大選」+「即時(趁熱)」了。</p>
<p></p>
<p>這個時候的討論,還都停留在立法/制度的選擇 (沒有好壞)。但如果加上立法者的「私心」,想設計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制度。(可能是2019的民進黨或是2025的藍白),那就更複雜了。這解釋不同政黨在不同時期,對「綁或脫」會呈現態度翻轉。理想上,制度的目的不應為任何一方「加油」,而是設計一套「不論誰執政都願意遵守、也不易被濫用」的穩健機制。</p>
<p>但實務上,很難。</p>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行政/立法者的工具選擇</h2>
<p>制度討論很容易被現實權力所左右:在野少數(如當年的國民黨)傾向把公投當作補上立院席次不足的「民意出口」,而執政多數 (如當年的民進黨) 可能會用「公投應該提升議題的品質、充份思辯」為理由,讓公投降溫 (aka 藍白所提的鳥籠公投)。</p>
<p></p>
<p>那現在執政者 (民進黨) 在立院是少數,能不能反過來用公投作為民意的工具,取代立法院的民意呢?</p>
<p>我覺得很難。</p>
<p>如今立院席次相對少數的民進黨,若欲訴諸公投,則必然背負「既然執政,何不透過行政與國會溝通」的原罪。</p>
<p>所以現在藍白已經設好了一個聰明的局。接下來,修法/通過應該是無法避免的。</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身為公民,我們能做什麼?</h2>
<p>在了解原來投票日的設定有這些背後的脈絡由來,和不同制度設計考量後,我對於制度的選擇反而沒有特定的偏好 (不管是深度思辯還是民意喜好)。畢竟這是立法者的專業,不管他們選擇了哪一條路,不管他們是因為制度的選擇還是私心的政治利益考量,都一定會有制度上支持的說法。</p>
<p>而後果,不管個人喜不喜歡,那都是整個社會的承擔。</p>
<p></p>
<p>那身為公民、身為選民,有什麼是我們還能做的呢?<br />未來我會用三個問題去檢驗接下來的修法版本:</p>
<ol class="wp-block-list">
<li><strong>程序正義:</strong> 是否以公開、符合程序正義的精神進行立法? <strong>我要委員會中心主義,我要公聽會</strong>,我<strong>不要看到靠臨時動議或臨時再修正動議</strong>這種最高機密突襲的方式去過這個法。</li>
<li><strong>審議品質:</strong> 在提案和發言中,能否看得出制度的選擇?如果立委發言說是要「讓公民有充份的思辯和討論」,但設計出匆促的審議期,那就是<strong>立法者的不專業</strong>。那只是把公投變成下一次政治對決的工具</li>
<li><strong>政治算計:</strong> 如果接下來的數年因為執政/立法的席位分配,<strong>又改回去</strong>,我就要嚴格檢視立法的理由和對制度的選擇,強烈懷疑這不是制度的選擇,而是立場的私心。 當然,這要很多很多年後才會知道。</li>
</ol>
<p></p>
<p>說到底,真正的關鍵是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公投。若希望它成為台灣民主的增益,而不是政治情緒的放大器,修法就不能只計算哪一邊得分,而要踏實補上資訊、程序、和脈絡的三塊拼圖。當然我們無法期待立法者跟整個社會有完整的溝通,畢竟現在社會某個程度上是呈現撕裂的。但也因為如此,這兩年來的數次公民運動,包括2024的國會職權法 (青島東路)、預算刪減和凍結、2025立委罷免案,以及接下來的公民投票法修法,都逼著公民去了解立院的運作,去了解預算的審查機制,去了解罷免這個工具的使用,去了解立法的過程和攻防。</p>
<p></p>
<p>去<strong>了解政治</strong>。</p>
<p></p>
<p>看IVOD 的人變多了,看逐字稿的人變多了,用AI整理發言的人變多了,關心國會運作的人也變多了。</p>
<p>這一開始不是好現象,但做著做著,好像又不是一件壞事 :-p</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致謝</h2>
<p>這次研究公投法修法的過程中,大量運用了在<a href="https://g0v.hackmd.io/@SA7CD7VRSp6Fcqw9CaElcQ/SJ93ZW5XR/%2FY6A2Ox-YRDS6ixtYw1BuoA%3Fview">國會松</a>學到的好用工具,感謝這些工具的問世和作者們:</p>
<ul class="wp-block-list">
<li><a href="https://lawtrace.tw/">LawTrace 立法歷程查詢</a>:由 Ronny 的<a href="https://openfun.tw/">歐噴有限公司</a>開發,<a href="https://www.wfd.org/">西敏寺民主基金會</a>支持,</li>
<li><a href="https://dataly.openfun.app/">dataly</a>: 一樣由 <a href="https://openfun.tw">歐噴有限公司</a> 開發,目的是是立法院資料更透明更容易被使用。</li>
<li><a href="https://ppg.ly.gov.tw/ppg/">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a> :許多原始資料的出處。</li>
</ul>
<p></p>
]]></content:encoded>
<wfw:commentRss>https://blog.serv.idv.tw/2025/08/referendum-date-issue/feed/</wfw:commentRss>
<slash:comments>0</slash:comments>
<media:content url="https://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8/53745618262_37668049d7_h.jpg" medium="image"></media:content>
<post-id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8482</post-id> </item>
<item>
<title>Switch 2 新手的幾點感受</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2025/08/switch-2-newbie/</link>
<comments>https://blog.serv.idv.tw/2025/08/switch-2-newbie/#respond</comments>
<dc:creator><![CDATA[PipperL]]></dc:creator>
<pubDate>Mon, 18 Aug 2025 00:08:00 +0000</pubDate>
<category><![CDATA[遊戲.模擬]]></category>
<category><![CDATA[console]]></category>
<category><![CDATA[game]]></category>
<category><![CDATA[Switch 2]]></category>
<category><![CDATA[掌機]]></category>
<category><![CDATA[遊戲]]></category>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blog.serv.idv.tw/?p=8456</guid>
<description><![CDATA[之前 Switch 2 台灣預購的時候興沖沖地跟著訂了下去,結果機子來的時候我人還在國外。回國後又接連南奔北跑 ... <a title="Switch 2 新手的幾點感受" class="read-more"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8/switch-2-newbie/" aria-label="Read more about Switch 2 新手的幾點感受">閱讀全文</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
<p>之前 <a href="https://www.nintendo.com/hk/switch2/index.html">Switch 2</a> 台灣預購的時候興沖沖地跟著訂了下去,結果機子來的時候我人還在國外。回國後又接連南奔北跑,那一箱都還堆在書房的角落,只有打開紙箱看看裡頭的確有switch 的盒子。就這樣,一個月過去了,等到8月父親節,才趁著孩子開心的時候拿出來當作給自己的父親節禮物。</p>
<p>作為一個沒玩過 Switch 的新手,從零開始體驗任天堂帶給新手玩家的體驗是很微妙的。開箱的過程或是影片youtube 找就有,我個人的體驗是還蠻新手友善的 — 除了帳號之外。</p>
<span id="more-8456"></span>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關於帳號/使用者這回事</h2>
<p>Switch 2 的主機上可以建立多個使用者,建立每個使用者時還會問要不要跟<a href="https://accounts.nintendo.com/">任天堂帳號(Nintendo Account)</a><br>連結,而即使建了帳號,主畫面的 <a href="https://www.nintendo.com.hk/switch/support/nintendo_switch_online/index.html">Nintendo Switch Online</a> (以下簡稱 NSO) 還是空白的,包括 旁邊的 chat 聊天、新聞、eShop等等功能也是不能用的。</p>
<p>我也是到了前兩天,把任天堂的網站和 <a href="https://www.nintendo.com/hk/switch2/faq/index.html">Switch 2 線上說明書</a>好好地讀過一次, 才大概了解這是什麼回事。</p>
<p></p>
<p>以下是我的理解:</p>
<h3 class="wp-block-heading">使用者</h3>
<p>主機的使用者就是玩 Switch 2 主機的人,可以不只一人,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使用者,儲存自己的遊戲進度和遊戲時間記錄。注意的是,多個使用者不代表多人遊戲時的使用者,你可以只建立一個使用者,然後用多個控制器 (Joy Con 2 , pro手把, 第三方手把…) 進行多人遊戲。</p>
<p>如果建立多個使用者 (例如我、小幸福、小平安),但是選擇「我」這個使用者,跟小幸福、小平安一起玩瑪利歐賽車,遊戲的進度和成績只會記錄在「我」這個使用者的資料夾裡,不會記錄在小幸福、小平安裡。所以如果是party game 或是閤家玩的遊戲,不需要建立多個使用者。</p>
<p>如果某個單人遊戲,每個人都自己玩,需要自己的進度,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使用者。</p>
<p>這些資訊是離線儲存在主機裡的,所以在沒有連結任天堂帳號的情況下,遊戲只能靠實體卡匣來玩,也無法使用網路相關的功能,例如下載更新、線上多人對戰或是購買數位遊戲。</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任天堂帳號 (Nintendo Account)</h3>
<p>這是你在任天堂世界裡的唯一身份,類似 Apple ID 或 Google 帳號。你在任天堂世界裡的消費,購買過的遊戲和贏得/擁有的點數都是綁在任天堂帳號下。所以把 Switch 2使用者連結到任天堂帳號下,這些東西就會出現在 Switch 的選單中。</p>
<p>「朋友/好友」這個概念也是在任天堂帳號這個階段出現的。你可以把你的朋友或是遠方的家人加為好友,但此時還不能聊天。</p>
<p>另外消費 (購買遊戲) 要去eShop,不同地區的任天堂帳號可以用不同的價格/幣種購買不同的遊戲。還好任天堂對於「換區」這件事十分寬容/簡易,直接換區後重新登入就可以了。</p>
<p>我一開始選擇台灣,卻沒有看到任何可以購買遊戲的地方。後來才得知台灣目前還沒有 eShop,得要先切到香港或日本去買才行。日本區現在有鎖付費方式 (需要日本的信用卡或是點數卡),香港目前還沒有。聽說2025年台灣區的eShop會成立,到時就可以切回來。 接下來要提的 NSO 因為也是在 eShop 買,所以不同區的 NSO 訂閱價格是不一樣的。但NSO的資格不會綁區,所以可以切換到最划算的區域,訂閱完後,再切回來台灣。</p>
<p></p>
<h3 class="wp-block-heading">Nintendo Switch Online (NSO)</h3>
<p>這是一個需要訂閱的服務,專屬於 Switch 跟 Switch 2。用任天堂帳號訂閱 NSO 後,才會擁有以下的功能:</p>
<ul class="wp-block-list">
<li>線上連線遊戲(例如馬力歐賽車、斯普拉遜)</li>
<li>雲端備份存檔</li>
<li>NES/SNES/N64/Game Boy 等復古遊戲庫</li>
<li>語音聊天 — 現在可以聊天了。</li>
<li>會員限定優惠(像試玩遊戲、特別商品)</li>
</ul>
<p>也因為是訂閱,還分成一個月、三個月、一年、個人、家庭、NSO+ …等等排列組合。這個我還在研究中。</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關於實體卡匣這回事</h2>
<p>一開始,我對於換個遊戲就要換卡匣,是有點不太適應的。明明在主畫面就有的遊戲,還要把舊的卡匣抽出來,插入新的卡匣,點下去才會執行。而舊的遊戲還要記得先存檔,不然可能會有預料之外的後果…</p>
<p>如果線上買的遊戲,都下載儲存在主機的 ROM 裡頭,應該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了吧。我想。</p>
<p>實體卡匣的好處,是不是就剩那個空盒、以及可以借朋友玩 這個優點了? (聽說下載版也可以借朋友玩…)</p>
<p>請 GPT 整理一下比較,果然更容易了解:</p>
<figure class="wp-block-table"><table class="has-fixed-layout"><thead><tr><th>項目</th><th>實體卡匣 (Physical)</th><th>數位版 (Digital)</th></tr></thead><tbody><tr><td><strong>價格</strong></td><td>通常建議售價,二手可回收部分成本</td><td>可能遇到 eShop 特價,比實體便宜</td></tr><tr><td><strong>轉賣/交換</strong></td><td>可以轉賣或借朋友</td><td>無法轉賣,永久綁帳號</td></tr><tr><td><strong>收藏價值</strong></td><td>有盒裝、卡匣,適合收藏</td><td>無實體收藏價值</td></tr><tr><td><strong>佔用空間</strong></td><td>佔用主機空間少(部分遊戲需下載資料)</td><td>需下載完整遊戲,吃 microSD 空間</td></tr><tr><td><strong>遊戲切換</strong></td><td>必須更換卡匣</td><td>隨時切換,方便快速</td></tr><tr><td><strong>遺失風險</strong></td><td>卡匣小,容易弄丟或損壞</td><td>綁定帳號,不怕遺失,可重下載</td></tr><tr><td><strong>多人共用</strong></td><td>插卡匣即可,無帳號限制</td><td>需依「主要主機」規則,帳號共享有限制</td></tr><tr><td><strong>下載/安裝</strong></td><td>即插即玩</td><td>首次下載需時間,容量大要等很久</td></tr><tr><td><strong>發售日遊玩</strong></td><td>買到卡匣才可玩</td><td>可零點解鎖,立即遊玩</td></tr></tbody></table></figure>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關於收納和充電這件事</h2>
<p>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紀有老花眼的關係,我對於 Switch 2 的掌機模式其實沒有太多熱愛。反而是 TV 模式深得我心 (當然,這代表電視就是我獨占了 XD)。不過既然是掌機,還是得為它想一下帶出門的可能性。</p>
<p>買了三個收納包,一個軟布、一個便攜硬殼、一個中型硬殼。</p>
<ul class="wp-block-list">
<li>軟布只能把主機含 Joy Con 2 包起來,壓對地方還會聽到蘑菇頭的咔咔聲,大概只有防刮的功能。</li>
<li>便攜硬殼可以放主機含 joy Con2, 另外還有一半的空間可以放卡匣、額外 Joy Con 、線材、耳機等等。可惜這個空間放不下充電頭 (即使我手上最小的也是)。所以只適用於帶出門玩、不充電的情況。充電的裝備要另外放。</li>
<li>中型硬殼可以放 TV 底座跟 HDMI 線跟原廠充電頭+type C 線,還放得下額外的 JoyCon2 ,適合要去民宿包棟過夜時,帶出門當作是 party game 用。但厚度太厚,一般背包不好裝,可能要放在行李箱裡。另外如果裝了 TV底座,就放不下握把了。</li>
</ul>
<p>至於充電,目前 Switch 2 給我的續航力體感是…差。所以如果真的要帶出門,就一定要考慮充電的裝備。<br>我測試充電所需的電壓、電流、瓦數如下:(掌機是在休眠的情況下)</p>
<ul class="wp-block-list">
<li>掌機模式 15V 1.16A ,所以 20W 就夠了。不管是行動電源或是25W豆腐頭都可以。</li>
<li>TV 模式 20V 1 ~ 3A,60W 就夠了。但 TV 模式會 把原廠的底座跟充電頭也帶著,所以不用額外備充電頭 (雖然原廠的充電頭尺寸有改進的空間)。</li>
</ul>
<p>攜帶掌機外出時,type-C 的充電系統比較重要,舊的 QC (USB-A頭) 它不吃,充電速度極慢。所以還是得帶一條 type-C to C 的線出門。試過只要能餵 15V ,行動電源也能充。但我沒有邊充邊玩,不知道撐不撐得住,改天來測一下。</p>
<p>關於掌機帶出門/充電,還有幾件事提醒:</p>
<ol class="wp-block-list">
<li>使用行動電源的話,因為掌機電池大概是5000mAh,所以帶一顆10000 應該就夠充了。</li>
<li>休眠時還是會蠻穩定地耗電,所以長時間不用的話可以先關機保存電力,反正他開機很快。</li>
<li>在外頭要上網的話我是用 iPhone 開熱點分享,如果發現Switch 2 抓不到 iPhone 分享出來的 SSID,可以先在 iPhone 的熱點分享頁面中把「最大化相容性」打開。連上一次後,再恢復原狀 (關掉「最大化相容性」)。</li>
</ol>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p></p>
<p>以上是本週泡在 Switch 2 裡的新人心得。</p>
<p>目前還沒有讓我沈迷的單人/連網遊戲,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跟孩子一起玩 party game,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選 Switch 2 而非 PS5 的原因吧。</p>
]]></content:encoded>
<wfw:commentRss>https://blog.serv.idv.tw/2025/08/switch-2-newbie/feed/</wfw:commentRss>
<slash:comments>0</slash:comments>
<media:content url="https://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8/IMG_97151-scaled.jpeg" medium="image"></media:content>
<post-id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8456</post-id> </item>
<item>
<title>在 iOS 上同步 Obsidian</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2025/08/obsidian-ios-sync-gitsync/</link>
<comments>https://blog.serv.idv.tw/2025/08/obsidian-ios-sync-gitsync/#respond</comments>
<dc:creator><![CDATA[PipperL]]></dc:creator>
<pubDate>Mon, 11 Aug 2025 00:05:00 +0000</pubDate>
<category><![CDATA[電腦.網路]]></category>
<category><![CDATA[GitHub]]></category>
<category><![CDATA[obsidian]]></category>
<category><![CDATA[simplenote]]></category>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blog.serv.idv.tw/?p=8452</guid>
<description><![CDATA[在我習慣把中長程的文字記憶資料轉至 Obsidian 後,就開始出現一個需求:在手機上查詢 / (微量編輯) ... <a title="在 iOS 上同步 Obsidian" class="read-more"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8/obsidian-ios-sync-gitsync/" aria-label="Read more about 在 iOS 上同步 Obsidian">閱讀全文</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
<p>在我習慣把中長程的文字記憶資料轉至 <a href="https://obsidian.md/">Obsidian</a> 後,就開始出現一個需求:在手機上查詢 / (微量編輯) obsidian 內容。</p>
<p>短期/短篇的文字和隨想我放在 <a href="https://simplenote.com/">Simplenote</a>,這個跨平台的服務簡單可靠 (雖然近年來沒什麼維護),可以讓我很方便地在各個平台 (手機 / 平台/ 筆電 / 桌機 / 網頁) 等進行快速的輸入和查詢。無論手機、電腦、還是直接打開網頁版,基本沒什麼意外,隨手就能記,靈光一閃或者只是臨時備忘,都可以很快地丟進這個 Inbox,完成簡單的Processing,甚至有時我還把他當作跨平台的剪貼簿來用。</p>
<p>而中長期 / 中長篇、需要結構化分類、Tag、的資料,就放進 obsidian 裡。MD 格式在桌面上整理起來很順手,有時候要發表到 Blog 也很方便,貼過去也不用擔心排版全亂。搜尋功能在 obsidian 裡也很不錯,基本的關鍵字搜尋或是搭配套件 直接 ref 出關聯內容,都蠻有效率,適合資料的整理。唯一的小缺憾是我沒有完全地把<a href="https://www.playpcesor.com/2020/06/obsidian.html">卡片盒筆記</a>的實作完全融入其中,目前看起來我的作法,比較像是 GTD 的 project 跟 archive 混在一起。符合我自己的用法,也沒什麼好嫌的。</p>
<p>跟 Simplenote 不一樣,obsidian 先天就不是一個為跨平台設計的軟體,而是以本機為主。要作到跨平台資料同步,我的第一個作法是把 obsidian 資料庫目錄放在 dropbox 上,這樣至少所有的桌機/筆電都可以存取。真的在外面只要能用網路,也可以進dropbox 去把對應的文件翻出來 (雖然就資安的角度而言,並不推薦這麼做)。</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span id="more-8452"></span>
<p></p>
<p>之前在會社連 Dropbox 擋掉的時候,我還會放一份到 github 上,方便在會社裡存取 (就資安的角度而言,這也是不鼓勵的行為)。同步到 github 我使用 <a href="https://github.com/Vinzent03/obsidian-git">Obsidian-Git</a> 這個 community plugin。從早期的堪用,到現在的穩定好用,已經是我 obsidian 必備的plugin。</p>
<p>而在手機/iOS上,由於 obsidian 手機APP 不支援 dropbox,我早期是用 Working Copy 這個軟體,將 github 的 obsidian 資料同步到 iOS 上obsidian 的目錄中;後來 Git 穩定之後,從某次我突然發現手機版本的 Git 插件也可以成功同步 (早期是不行的),所以立馬把手機版的同步也交給 Git。</p>
<p>大概在今年年初,我發現同步又開始失敗,跑一跑手機版的 obsidian 會 reload,但同步的內容沒有過來。在不想切回去 Working copy 的情況之下 (初始設定真的有點麻煩),我又把搜尋的需求放在一邊,等著下一個版本的 obsidian app or Git plugin 修復。</p>
<p>其實這種手機即時查詢的需求對我來說沒那麼急迫,平常電腦就在身邊,Simplenote 也夠處理多數隨記的需求,所以撐著撐著,半年就過去了 — Git 功能還是沒修好。不過我還是大概每兩個月上網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好消息回報,或是有新的解決方案。</p>
<p>大概在七月初,我看到一個新的軟體 <a href="https://apps.apple.com/tw/app/gitsync/id6744980427">GitSync</a> 上架,這個 freemium 軟體就像是簡易版的working copy 一樣,但設定簡單許多。試了一下,同步沒有問題。免費版只能同步一個 repo,但就我目前的需求也還夠用。於是測了一個月,進了兩個版本,沒什麼大問題,就把我手上的所有行動裝置都上了。</p>
<p>雖然使用上頻率真的很低,而且懶得寫 shortcut 自動同步,所以還要手動同步。但「夠用就好」,已經算是我今年的生活哲學了。</p>
<p>接下來,還在等待 (許願) 清單中的,就是希望在obsidian 中有個好用且順用的 AI 寫作助手,以及 Simplenote 有個開放的API 可以讓我作一些自動化…</p>
]]></content:encoded>
<wfw:commentRss>https://blog.serv.idv.tw/2025/08/obsidian-ios-sync-gitsync/feed/</wfw:commentRss>
<slash:comments>0</slash:comments>
<media:content url="https://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8/截圖-2025-08-09-下午2.35.06.png" medium="image"></media:content>
<post-id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8452</post-id> </item>
<item>
<title>回到能控制的事</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2025/08/those-i-am-able-to-control/</link>
<comments>https://blog.serv.idv.tw/2025/08/those-i-am-able-to-control/#respond</comments>
<dc:creator><![CDATA[PipperL]]></dc:creator>
<pubDate>Mon, 04 Aug 2025 00:19:00 +0000</pubDate>
<category><![CDATA[記日]]></category>
<category><![CDATA[資訊焦慮]]></category>
<category><![CDATA[高雄]]></category>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blog.serv.idv.tw/?p=8449</guid>
<description><![CDATA[回到高雄,下雨下了10天。 我老家不在山區,但也不在低窪的地方。大雨、閃電和雷聲雖然擾人,但跟電視上停班停課、 ... <a title="回到能控制的事" class="read-more"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5/08/those-i-am-able-to-control/" aria-label="Read more about 回到能控制的事">閱讀全文</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
<p>回到高雄,下雨下了10天。</p>
<p>我老家不在山區,但也不在低窪的地方。大雨、閃電和雷聲雖然擾人,但跟電視上停班停課、山區致害、地下道淹水比較起來,我已經算是幸福的一群了。</p>
<p>原來規劃的出遊計畫大打折扣,安排好的訓練課表也被天氣影響,每天看著雨這樣下呀下呀,休閒娛樂好像只剩下客廳的新聞台、10分鐘車程外的社區圖書館、以及附近小學搭起的篷子下,那一來一往的羽毛球。</p>
<p>每天睡眠總長超過10小時,過著比過年還耍廢的生活。但老實說,以這樣的生活節奏和環境,我好像也不太好意思再放進去什麼極具生產力的事項了。雖說如此,倒還是默默地把電子書清單裡久久未讀的書籍解決了一些。</p>
<p>耍廢的日子裡,並不代表3C就離我遠去。事實證明,沒有自律的放縱,更容易讓那些漫無目的滑著手機社群媒體,或是遙控器轉著一台又一台的新聞,侵蝕一天的人生。</p>
<span id="more-8449"></span>
<p></p>
<p>你可以泡在每天的新浪頭裡,隨著今天的話題喜怒哀樂。台灣的暫訂關稅20%,到底是有多少「保密協定」、又出賣了多少台灣的利益 (這時你已經假設這個政府只要談到較好的數字,一定是靠出賣「你的利益」作為交換);少林寺住持的風波,是著眼在桃色糾紛和私生子上,還是牽扯到少林寺龐大的品牌授權利益?亦或者是在中共政治宗教下換個更聽話或是更想要的棋子? 你泡在裡頭,像是馬拉灣的大海嘯,浪來了,你跟著騰空而起,浪走了,你跟著落下,順便在平面上移動了位子,然後帶著一些些失落。</p>
<p>轉頭看一下你的父母們,從田裡把被雨打下的落果帶回來,然後坐在桌前耐心地,一顆顆地,把果肉處理好,裝袋,放進冷凍庫中。準備給心愛的孩子和孫子帶回去。兩個人有效率地合作著,參雜著偶爾的聊天,讓人羨慕。</p>
<p>地球運轉著,一個小小的家也在運轉著。即使看起來好像 detached,也絲毫沒有違合感。</p>
<p>哪一種生活是我想要的呢?不滿足的我,還沒有答案。</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新聞中立</h2>
<p>久久聽一次轉角國際的七號講「新聞中立」、「新聞立場」 (從 25:00 開始聽),舒服!</p>
<p>收聽連結:</p>
<ul class="wp-block-list">
<li><a href="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KJafrqnbEwBsLd97oXPd9">Spotify</a></li>
<li><a href="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2025-07-31-politico-%E7%BE%8E%E5%9C%8B%E9%97%9C%E7%A8%85%E6%9C%9F%E9%99%90%E5%B0%87%E8%87%B3-%E5%A4%9A%E5%9C%8B%E5%8D%94%E8%AD%B0%E6%A8%A1%E7%B3%8A%E4%B8%8D%E6%B8%85-%E5%9B%9E%E6%87%89%E8%81%BD%E5%8F%8B-%E5%A4%96%E5%AA%92%E7%9A%84%E5%8F%B0%E7%81%A3%E5%A4%A7%E7%BD%B7%E5%85%8D%E5%A0%B1%E5%B0%8E/id1469553043?i=1000720002273">Apple podcast</a></li>
<li><a href="https://player.soundon.fm/p/4f4a009b-d95b-4590-85cf-d5e050ead84e/episodes/921d3b72-109b-4ee5-b446-a1fa73f1a36b">Sound on.</a></li>
</ul>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關於敵人和反抗</h2>
<p>在劉致昕的臉書看到他引用了不明白播客的某一集對話。<br>現在已經很少聽不明白播客了,可能是焦慮又無所施力的關係吧!<br>細細看這段由簡體字構成的對話,還是有些感觸的。</p>
<p>引用我最有感的一段 (好吧!其實是兩段…):</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00:31:13] 林培瑞: 是真正的政治哲学。第一,我认为很多人误解他的“没有敌人”这四个字。我们觉得他在这一边,对手在那一边。他说“没有敌人”的意思,不是说没有对手,不是说没有人让我坐监狱或者攻击我。他承认对方对他的态度是一种敌视的态度。他的意思是说,我从这边看对方,我不单单把他视为敌人,甚至在法庭判他11年的时候,他说法官、公审员、审判员这些人都不是我的敌人,They are doing their jobs,他们是尽他们应该尽的工作任务。什么是敌人呢?是应该敌视的东西,不是人,是概念和制度。这些人在制度里的,我们可以说恶毒的制度,但不是恶毒的人。</p>
</blockquote>
<p></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你如果在家里躺平不给别人看,这不是反抗。但是你公开的让别人知道我在这躺平,我不内卷,我不婚不育。让别人知道你这个态度已经是一种反抗,是一种和平式的反抗,是一种刘晓波式的反抗。</p>
</blockquote>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關於能控制的事</h2>
<p>我以為我只是在「關心世界」。我加入幾個公共議題的群組、追蹤幾個關心新聞的帳號、參與幾場熱烈的政治討論。那些文字很大聲,於是我開始用力地看、拼命地讀、忍不住地回應。怕漏看一條訊息,怕落後一場爭辯。</p>
<p>直到疲倦和焦慮占滿了我的心,像是狂吃一頓速食,腦子裡塞滿了可樂氣泡和糖水的味道。</p>
<p>那我自己的呼吸呢?</p>
<p></p>
<p>我試著退開,想聽聽自己的聲音。<br>我試著把通知移到摘要,把手機放遠一點。<br>我試著安靜地吃一頓早餐,盯著土司發呆。<br>我點開「新聞記者」,試著把焦距集中在那些由點陣形成,經過偏光片進入眼球的光線,嘗試重新量測文字的重量。</p>
<p></p>
<p>那些值得討論的議題,需要澄清的流言,想要反駁的論點,依然存在,繼續發生。但我已經(暫時)消失,在另外一個世界裡,試著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事上:<br>一口氣、一頓飯、一局樸克牌,一圈公園的散步,</p>
<p></p>
<p>我感到踏實。</p>
<p>我想回到能控制的事上。</p>
<p>希望有一天,當我學會掌握自己,我就有力氣再次好好面對這個世界。</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content:encoded>
<wfw:commentRss>https://blog.serv.idv.tw/2025/08/those-i-am-able-to-control/feed/</wfw:commentRss>
<slash:comments>0</slash:comments>
<media:content url="https://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4/11/791374555232044588.png" medium="image"></media:content>
<post-id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8449</post-id> </item>
<item>
<title>我的第一次罷免投票</title>
<link>https://blog.serv.idv.tw/2025/07/my-first-recall-vote/</link>
<comments>https://blog.serv.idv.tw/2025/07/my-first-recall-vote/#respond</comments>
<dc:creator><![CDATA[PipperL]]></dc:creator>
<pubDate>Mon, 28 Jul 2025 00:05:00 +0000</pubDate>
<category><![CDATA[政治]]></category>
<category><![CDATA[politics]]></category>
<category><![CDATA[白沙屯媽祖]]></category>
<category><![CDATA[社會運動]]></category>
<category><![CDATA[罷免]]></category>
<category><![CDATA[青島東路]]></category>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blog.serv.idv.tw/?p=8433</guid>
<description><![CDATA[台灣的民主,就像之前許多選舉會打的悲情牌一樣,在一次又一次的不甘願,一次又一次的「為什麼?!」吶喊中,逐步修正,走出自己的路。
有時候成功,嚐到勝利的果實,感受到民主制度帶來的喜悅;但歷史翻過一頁後,下一次,選民的眼光與選票,又重新審視、衡量、喜好、或厭惡。
然後,再次不甘願,再次問自己,再次修正,再次改進,為著更好的未來,努力。]]></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
<span id="more-8433"></span>
<h2 class="wp-block-heading">2025/7/25</h2>
<p>看到近期藍白封殺大法官的記者會說詞,實在是讓人無法忍受。</p>
<p>國民黨立委吳宗憲說,「大法官被提名人是否有勇氣對抗執政者,是重要的判斷依據。」如果你去看他「質詢」被提名人的過程,能下的判斷只有被提名人是否有勇氣對抗吳,是否有機會把話好好說完,不被打斷。</p>
<p>可惜吳是不分區,無法罷免。</p>
<p>窗外下著大雨。</p>
<p></p>
<h2 class="wp-block-heading">2025/7/26</h2>
<p>一早起床,外頭天氣涼爽,雨停了,地上半乾,跑起來,竟然還有絲絲的涼風。<br>完成早上課表,抬頭看天,今天應該會是很好的天氣。</p>
<p>本來安排早上9:00去投票的,不過回家沖個澡後決定改變順序。反正新竹市圖書館今日休館 (因為選舉罷免投票),不如挪動一下順序,把去圖書館的時段改成投票。</p>
<p>午餐後,載小幸福去補習,接著前往投票所。完全沒有排到隊,隨到隨投,整個流程已經十分熟悉,通知單、身份證、印章,領選票,進去圈選,小心對摺,出圈選區,按顏色投入對應的票匭裡,離開教室,拿回寄放的包包和手機,一旁的警察坐在小桌聊天著。</p>
<p>民主社會的日常、公民意志的實踐。</p>
<p>這是我第一次投罷免票,但卻沒有任何的興奮或激動。彷彿只是去簽個到,然後繼續日常生活。</p>
<p>這麼重要的事,用平常心去實行,最後形塑出這個島嶼和社會的未來。我替中國和其他沒這麼民主的國家羨慕台灣。</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2025/5/1</h2>
<p>人在白沙屯,準備出發。出發之夜的白沙屯,是如此地熱鬧,道路兩旁各式各樣的點心攤、補給攤,為即將出發,開始步行的人作好準備。雖然說政治不涉宗教,但我還是在攤位、在人群中,看到各方勢力的身影。有的發袋子、有的提供涼水,有的可以現場連署。大家都是歡樂的,懷著各自的理念,一起為這些進香,貢獻心力。</p>
<figure class="wp-block-gallery has-nested-images columns-default is-cropped wp-block-gallery-1 is-layout-flex wp-block-gallery-is-layout-flex">
<figure class="wp-block-image size-large"><img data-recalc-dims="1"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width="768" height="1024" data-id="8436" src="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760.jpeg?resize=768%2C1024&ssl=1" alt="" class="wp-image-8436" srcset="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760-scaled.jpeg?resize=768%2C1024&ssl=1 768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760-scaled.jpeg?resize=300%2C400&ssl=1 300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760-scaled.jpeg?resize=1152%2C1536&ssl=1 1152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760-scaled.jpeg?resize=1536%2C2048&ssl=1 1536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760-scaled.jpeg?w=1920&ssl=1 1920w" sizes="auto, (max-width: 768px) 100vw, 768px" /><figcaption class="wp-element-caption">進香的時力</figcaption></figure>
<figure class="wp-block-image size-large"><img data-recalc-dims="1"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width="768" height="1024" data-id="8434" src="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07.jpeg?resize=768%2C1024&ssl=1" alt="" class="wp-image-8434" srcset="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07-scaled.jpeg?resize=768%2C1024&ssl=1 768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07-scaled.jpeg?resize=300%2C400&ssl=1 300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07-scaled.jpeg?resize=1152%2C1536&ssl=1 1152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07-scaled.jpeg?resize=1536%2C2048&ssl=1 1536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07-scaled.jpeg?w=1920&ssl=1 1920w" sizes="auto, (max-width: 768px) 100vw, 768px" /><figcaption class="wp-element-caption">鹿港前的國旗</figcaption></figure>
<figure class="wp-block-image size-large"><img data-recalc-dims="1"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width="768" height="1024" data-id="8435" src="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53.jpeg?resize=768%2C1024&ssl=1" alt="" class="wp-image-8435" srcset="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53-scaled.jpeg?resize=768%2C1024&ssl=1 768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53-scaled.jpeg?resize=300%2C400&ssl=1 300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53-scaled.jpeg?resize=1152%2C1536&ssl=1 1152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53-scaled.jpeg?resize=1536%2C2048&ssl=1 1536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453-scaled.jpeg?w=1920&ssl=1 1920w" sizes="auto, (max-width: 768px) 100vw, 768px" /><figcaption class="wp-element-caption">媽祖保祐柯文哲</figcaption></figure>
</figure>
<p>接下來的幾天,走在路上,除了碰到當地的政治人物外,在共同前行的人群中,也會碰到像是時代力量的立委/議員(?),幾個人,拉著一台車,走著,背上一支「時力來進香」的旗子,在人群中,很好認。</p>
<p>在鹿港的入口,我們被好幾幅大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迎接著。</p>
<p>在北港的路邊,我也看到一支大大的旗子,是民眾黨的訴求,包括柯文哲無罪的訴求。信徒一個個經過,他繼續挺著身子,撐著大旗,相信著。</p>
<p>當然,新聞上也提到某個跪在鑽轎底人群中的罷團成員,媽祖的神轎在他面前停了下來,然後繞路而去。<br>路上也碰到背包上掛著布條,祈願這次罷免案能成功的香燈腳。<br>那是從青島東路開始燃起的火苗,燃燒了一年多,讓人驚訝。<br><a href="https://blog.serv.idv.tw/2024/05/nomad-wk-06/">一年多前,在濟南教會裡</a>,我根本不會想到,一年多以後,這群公民的怒火會化成所謂的「大罷免」。</p>
<figure class="wp-block-image alignwide size-large"><img data-recalc-dims="1"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width="1024" height="576" src="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9229.jpeg?resize=1024%2C576&ssl=1" alt="" class="wp-image-8439" srcset="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9229-scaled.jpeg?resize=1024%2C576&ssl=1 1024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9229-scaled.jpeg?resize=400%2C225&ssl=1 400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9229-scaled.jpeg?resize=1536%2C864&ssl=1 1536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9229-scaled.jpeg?resize=2048%2C1152&ssl=1 2048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9229-scaled.jpeg?w=2325&ssl=1 2325w" sizes="auto, (max-width: 1024px) 100vw, 1024px" /></figure>
<p></p>
<p>回到媽祖的地盤。<br>我看到這些眾生,沒有高喊凍算、沒有悲情控訴、沒有相互怒罵,至少在現場,沒有。</p>
<p>那是媽祖進香最美好和諧的一面,也是台灣民主,各種政治理念平和相處的一面。</p>
<p>但離開現場,就不是了。離開的那天,我在火車站前,看到一個罷團志工在路邊安靜地舉著牌子,而一個看起來像是居民的阿北,正用不客氣的語氣怒罵著她。經過的人群悄悄地繞過他們,繼續流動著,彷彿他們周圍形成了一個玻璃泡泡,只有聲音和動作透了出來。</p>
<p>我知道,我開始脫離媽祖進香這個集體,回到現實了。</p>
<p></p>
<hr class="wp-block-separator has-alpha-channel-opacity"/>
<h2 class="wp-block-heading">2025/7/26</h2>
<p>結束下午行程回到家,已經開始開票了。看起來不同意票比較多,這應該會讓現況的僵局繼續,不,也許更惡化也不一定。</p>
<p>台灣的民主,就像之前許多選舉會打的悲情牌一樣,在一次又一次的不甘願,一次又一次的「為什麼?!」吶喊中,逐步修正,走出自己的路。</p>
<p>有時候成功,嚐到勝利的果實,感受到民主制度帶來的喜悅;但歷史翻過一頁後,下一次,選民的眼光與選票,又重新審視、衡量、喜好、或厭惡。</p>
<p>然後,再次不甘願,再次問自己,再次修正,再次改進,為著更好的未來,努力。</p>
<p></p>
<p>無論選民的眼睛是否雪亮,無論資訊戰和認知操弄帶來什麼影響;無論「抗中」是否意味得支持執政黨或民進黨,維護民主這個制度,應該是大家都同意的公約數,也是我們的底線。 </p>
<p>民主從來不是脆弱的溫室花朵。它一方面透過迭代修正與演化,另一方面,也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免疫系統。<br>外部勢力會利用民主制度的弱點,而我們能做的,不是逃避,不是切換到獨裁或專制,而是強化自身的抵抗力。<br>沒有抗體,就得打疫苗;不願打疫苗,那就只能被感染、讓身體自己學會對抗。</p>
<p>只是,不斷地吶喊,不足以產生抗體——至少,我是這麼悲觀地認為。</p>
<p></p>
<p>接下來,我認為我們該做的,是像數年前、像數十年前的台灣民主前輩們一樣:<br>心存善念、盡力而為;<br>Prepare for the worst, hope for the best.</p>
<p></p>
<p>台灣民主,繼續前行。<br>只是,前方的路,得更小心地走。<br>因為,站在中國面前的,是一個尚未團結的台灣。</p>
<p></p>
<p>最後的最後,讓我用小英總統的<a href="https://www.threads.com/@tsai_ingwen/post/DMkayUQybNc?xmt=AQF0iKP0vBgBxQovr6vsC8VDDZDc29RRDxKaIKKO-XdgLw">一段話</a>,溫柔一下我自己:</p>
<blockquote class="wp-block-quote is-layout-flow wp-block-quote-is-layout-flow">
<p>罷免投票結束了,我要謝謝這些日子,在街頭上奔波的志工,謝謝特地從國外飛回台灣行使公民權的朋友,以及在機場的「接機超人」,大家辛苦了。無論結果如何,各位公民朋友發起的這場民主運動,都是台灣民主史上最重要、最值得紀錄的一步。</p>
<p>我也想要告訴大家,台灣面臨的內、外挑戰與威脅依然非常多,比起任何國家都更加困難,但是越是困難的時候,我們越要團結。</p>
<p>為了我們珍貴的民主、自由,為了確保小小多山的國家能繼續穩健前進,我希望今天的投票之後,大家能夠繼續支持賴總統與執政團隊,就像台灣的作家楊双子剛剛所說的:「我們是接力傳承民主之火的人,我們是推動歷史的人」,繼續一起為我們心愛的台灣打拚。</p>
</blockquote>
<p>讓我們繼續一起為我們心愛的台灣,打拚。</p>
<p></p>
<figure class="wp-block-image alignwide size-full"><img data-recalc-dims="1"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width="1162.5" height="1550" src="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995-scaled.jpeg?resize=1162.5%2C1550&ssl=1" alt="台灣的民主,繼續小心前行。" class="wp-image-8437" srcset="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995-scaled.jpeg?w=1920&ssl=1 1920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995-scaled.jpeg?resize=300%2C400&ssl=1 300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995-scaled.jpeg?resize=768%2C1024&ssl=1 768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995-scaled.jpeg?resize=1152%2C1536&ssl=1 1152w, https://i0.wp.com/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6995-scaled.jpeg?resize=1536%2C2048&ssl=1 1536w" sizes="auto, (max-width: 1162px) 100vw, 1162px" /></figure>
]]></content:encoded>
<wfw:commentRss>https://blog.serv.idv.tw/2025/07/my-first-recall-vote/feed/</wfw:commentRss>
<slash:comments>0</slash:comments>
<media:content url="https://blog.serv.idv.tw/wp-content/uploads/2025/07/IMG_7365.jpeg" medium="image"></media:content>
<post-id xmlns="com-wordpress:feed-additions:1">8433</post-id> </item>
</channel>
</rss>
<!--
Performance optimized by W3 Total Cache. Learn more: https://www.boldgrid.com/w3-total-cache/
Page Caching using Disk
Minified using Disk
Database Caching using Disk (Request-wide modification query)
Served from: blog.serv.idv.tw @ 2025-10-03 08:22:25 by W3 Total Cache
-->